張學虎
這幾年,中國人在國際社會爭奪話語權的斗爭烽煙四起。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就會發現,從石油、鋼材、鐵礦石、稀土定價權,到國際市場上的各種權利之爭,中國人到處都在爭奪話語權。中國人為什么要爭話語權?這是因為國家強大了,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增加了,不爭不行。而中間,中國人最該爭而又必須爭的,就是世界輿論場中間的話語權。
長期以來,在話語權問題上,中國一直處在劣勢。這個劣勢有價值觀認同因素,有西方媒體過于強勢因素,但根本上講,還是我們的媒體和我們的管理媒體的手段過于弱勢所致。互聯網時代,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2008年來看,無論西藏“3·14”暴力事件、奧運圣火海外傳遞風波、汶川大地震等等,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讓中國網絡媒體集體走上了世界輿論場的平臺。通過網民的直接參與,中國網站開始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立場和力量。如何利用好網絡平臺,在輿論戰之中爭取主動,是一個新課題。
搶先發言,讓中國聲音先出來
汶川大地震和奧運報道,是我們通過網絡展示中國力量、中國立場的一次積極嘗試。汶川大地震發生僅僅18分鐘,新華網就向全世界發出第一條英文快訊,兩分鐘后發出簡明消息。深圳新聞網是在新華網之后,很快組織了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而在奧運報道的全過程,包括中間的美國游客被害以及各種游行示威活動的處理,網絡媒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次抗震救災和奧運宣傳中,網絡媒體承擔了政府和公眾的雙重代言人,政府想說什么,公眾想表達什么,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特別是在抗震期間,中國政府所表現出的積極負責姿態、網絡媒體所表現出的客觀公正立場,廣大民眾所表現出的團結進取精神,在網絡媒體上形成了良性共振。這種共振效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研究突發事件、重大事件的報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
當然,無論汶川地震還是奧運報道,以及西藏“打砸搶”事件、2008年的雪災事件,都不能說明當前的新聞運行機制已經成熟,更不可高估了這些報道后面的新聞運行機制。以汶川地震為例,網上最早的震情照片,都是來自四川一線的網友拍攝的,慢慢才有記者的照片出現在網上,同樣的事件,在甕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都有體現。后來網絡媒體立即改變被動策略,其表現都不錯。
2008年以來的網絡媒體報道,總體上是“慢半拍”。從好的方面看,我們慢了一點,似乎比以前的“不說話”、“不表態”是個大進步。但從另外一個視角上看,慢了半拍等于是慢了全拍。傳播學中有先入為主的客觀規律,慢半拍,就會失去了首次傳播的自主權和引導別人的關鍵機遇。
一直以來,基于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輿論環境,深圳一直在探索重大新聞首發、搶發的聯動機制,按照市委宣傳部制定的規則,對于重大、突發新聞,深圳新聞網要在120分鐘內首發,搶占輿論引導的先機。2008年2月,深圳又提出制定了新聞發言人問責制,要求新聞發言人“不準說假話,不準無故拒絕采訪,不準對社會輿情熟視無睹”,要及時、準確地發布群眾希望了解的信息,否則,就要被問責。這種聯動機制,可以有效的克服慢半拍的問題。
除了規范政府的新聞發言機制以外,還要給網絡媒體放權,特別是突發事件可以允許新聞網站在第一時間寫“四要素新聞”。即在放棄深層原因的追問的前提下,網絡媒體可在第一事件報道事件簡單的情況,以此搶占先機。
因此,爭奪網上話語權,一定要堅持首發,一定要讓信息公開常態化。
網絡發展到了今天,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主流媒體,互聯網也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這是一個值得充分注意并且應該充分利用的重要力量。能不能利用好互聯網,在保重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優先放出強音,也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檢驗。
通過網絡展示中國力量
網絡社會從來就是真實的社會,網絡從來沒有脫離開現實社會而獨立存在。網絡所反映的問題,都可以在今天的社會上得到充分的認證。從這個視角上看,我們應該把意識形態優勢、文化優勢、思想道德優勢,充分運用到網絡上去。特別對于重大的問題,要通過草根的力量,把中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自己的立場,放大到網絡上去。
奧運火炬在巴黎傳遞中,受到了一些“藏獨分子”的抵制和侵擾。這個事件在中國國內迅即形成了一股抵制法國貨、抵制家樂福的行動。當然,中國政府要保護在華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這一條是不能動搖的和必須無條件堅持的。但同時,也有必要通過這些行動,宣誓中國的聲音,展示中國的表情。這時候,如果我們不放開民間的表達,就會失去了占領輿論陣地的機會。
在網絡時代,你不要替百姓表達。過去傳統媒體習慣用“人民群眾不答應”來表達某種正義。事實上,人民在哪里,人民對這個問題有什么態度,我們并不完全知道。在網絡時代,我們應該還原群眾的意見。比如,對于奧運,我們中國人是怎樣看待的。比如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黑煤窯”事件等等,中國各界是采取什么樣的態度。我們應該相信群眾的主流意見是正確的。同時,我們要用各種手段,放大主流聲音、權威聲音,而不是把目光僅僅盯在如何處理少數支流的意見上。西方政府是習慣用這種百分比來表達民意的。在網絡時代,我們也要學會這個辦法。
當然,我們需要一種科學的引導,讓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變成今天網絡上的大多數。同時,還需要大量中國本土的有國際影響的網絡媒介,將中國人的態度,向世界表達出去。包括今天和今后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應該讓老外們注意到,中國人是怎樣表達他們的思想的。這個形式能夠利用好,中國的聲音,中國的想法,就會影響世界。
民意是一種巨大的生產力。當一個事情符合很多民眾的意愿時,這個事件得到了眾多百姓的支持,這個事業就會無往而不勝。相反,當一個事情很多百姓不理解,不支持,我們就會遇到巨大的阻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遠沒有今天強大,但中國的聲音備受國際社會的受關注。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的聲音有民意基礎。有了民意支持,我們的聲音就變得強大了。
讓民意成為生產力
網絡是原生態民主,也是一種可以利用的草根力量。
解決原生態民主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承認它的合理性,并將其與嚴肅的民主制度相區別。換句話說,網絡是各種政策的“回音壁”,它給不同的觀點提供一個表達的舞臺。但網絡的聲音不是民主制度下的投票機制,我們不能根據這種聲音的強弱來判斷一個事情的是與非。對與錯、執行與不執行。這種聲音能給你提供參考。
在網絡爭論中,政府要學會做第三方。例如,去年深圳市政府探討推動城市擁堵費。這個政策拿到網上征求意見,可想而知,必然是一片反對聲。因為政府提議收費,等于將政府置于了全體市民的對立面。如果政府將自己設定為第三方,這個問題就相對容易處理了。例如,我們可以將收取擁堵費的改革,變成政府擬通過收取擁堵費的方式解決公共交通的補貼問題。這個命題的轉變,無疑會在城市有車族和公交族之間,產生爭議。
我們應該主張網絡爭論,特別是種種新的制度和舉措,都應該最大限度的讓群眾出來討論。從更深層次上講,很多理念性的東西,也需要群眾深入細致的討論。馬克思主義今天在中國所面臨的困局,不是因為別的,而是真正理解的人太少了。我們設定了一個不能討論的禁區,實際上僵化了我們很多進步的機會。如果你在基層工作,你就會發現,很多觀念上的、理念上的東西沒有充分討論,給這些新規定的執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這幾年,深圳新聞網聯合個部門,就各種新舉措公開在網上征求意見,總的看效果都非常好。起到了集民智、通民意的作用。2006年以來,深圳新聞網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和市紀委、市監察局、市信訪辦、《深圳特區報》一起,共同創辦了網絡直通車,為了解民情、傳達民意、服務民生提供了重要的新聞平臺。網絡直通車通過市民網上反映、投訴、建議、來電、來信等多種形式收集市民訴求10600余件,其中9700余件已得到回復或有處理結果。
讓群眾說話,讓群眾通過網絡直通車這種形式說話,不僅可以有效的解決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衡量職能部門工作好壞的評價體系。而這個體系是直接從網民中獲取評價標準和信息,其客觀性、公正性都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