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王 磊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日前公布的報告稱,中國攻擊潛艇2008年到大洋的巡航次數增加了近1倍,僅次于美國(詳見本報2月5日8版文章)。這不僅讓“排名首次被中國超過”的俄羅斯大感震動,也引起印度海軍對中國潛艇的猜測。
俄羅斯《生意人報》7日報道稱,俄羅斯海軍專家弗拉季米爾·謝爾巴科夫解釋了俄海軍攻擊潛艇2008年巡航次數不如中國的原因。他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俄政府大幅削減海軍開支后,俄海軍將優先發展的重點集中在價格昂貴的海基戰略核力量。其中70%的資金用于建造“尤里·多爾戈魯基”等戰略核潛艇及研制“布拉瓦”洲際導彈上。目前俄羅斯海軍擁有11艘配備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美國有14艘,而中國只有2艘。但俄專家并不認同俄海軍這一做法,因為在發生戰事時,沒有攻擊潛艇和水面艦只的掩護,俄戰略核潛艇生命力很脆弱。而俄羅斯現役核潛艇和常規潛艇正迅速老化,但新型潛艇還沒有服役。俄軍“北德文斯克”號攻擊核潛艇服役時間不會早于2010年,而677型“圣彼得堡”號柴電潛艇2004年下水,但由于存在大量技術缺陷,直到現在還沒有裝備海軍。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安德列·弗拉洛夫則認為,俄潛艇部隊巡航次數少于中國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戰備妥善率低下。在蘇聯時期,蘇聯海軍同一時間能保障巡航能力的潛艇不超過15%,而現在俄海軍情況更糟。《莫斯科國防簡報》雜志主編米哈伊爾·巴拉巴諾夫認為,盡管俄羅斯海軍部隊采取了一切措施防止潛艇在碼頭生銹,但并沒有形成有效的作戰能力。
不過前黑海艦隊副司令卡薩托諾夫表示,潛艇的巡航次數并不是評價海軍能力的唯一標準。“俄海軍潛艇只是在接受特定任務后才進行作戰巡航。而在世界局勢穩定的形勢下,就不需要實施大量巡航行動。我們的海軍潛艇有能力完成保衛國家的任務。”
對于該報道,一向關注中國潛艇的印度也“感到不安”。據《印度時報》網站8日報道,印度海軍司令蘇里什·麥塔上將稱,印方非常關注中國核潛艇在這一水域巡邏次數的增加。但他沒有具體指出中國潛艇是在哪一水域出沒而引起印度不安。該報道還認為,“中國攻擊潛艇巡邏次數的增長,表明中國正在檢驗潛艇遠洋部署的能力,這將提升解放軍全球戰略投送能力”。▲
環球時報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