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萌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國產片數量已經居世界前列,成為國際電影產量大國,然而大國并不意味著強國,我國國產影片的投入產出比仍然非常小,大部分影片票房不佳收不回成本。長此以往,勢必將打擊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從而制約國產片的長遠發展。這與影片本身的藝術創作過程有關,但也與這一產業的規劃不夠科學有關。本文在撇除藝術創作方面的影響之外,探索如何建立起良性的投資回收鏈,刺激和幫助國產片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關鍵詞]國產影片,投入產出;利潤回報,電影投資,院線制,票房
一、國產電影投入產出現狀
根據《2008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2007年中國影片的單片制作成本約為700萬人民幣,不及英國的1/17(英國在2006年的單片成本就已經達到了1.2億人民幣)。報告中也顯示。2007年我國影片產量是402部,比2006年的330部增長了21.8%,位居世界第四。然而這么高的產量卻沒能帶來同樣高的票房產出,國產影片的投入產出比確實過低。平均成本700萬,而平均票房只有128.6萬,離總體收回成本還遠得很。更何況在制作出的400多部影片中,還有200多部根本無緣上映和觀眾見面,更談不上收回成本了。國產電影之所以收不回成本,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制作不出優秀質量的影片。所以影片票房不好,而因為票房不好,所以更難吸引到投資,更難制作出優秀的影片。
而另一方面,即使電影順利上映,并且盈利了,情況也并不那么讓投資商樂觀,讓我們來看一下整個電影制作環節中風險最大的是哪個環節,收益最大的又是哪個環節。電影的流程大致分為制作、發行、放映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對應的執行機構是制作公司、發行公司和放映公司。在好萊塢,除了很多分散而獨立的小公司之外,還有數個巨頭橫跨這三個領域,在上下游之間形成了壟斷,從而形成了公司內部的垂直結構,很好的分攤了風險。而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一條龍公司。
我們借用吉莉安·道爾的《理解傳媒經濟學》一書中的文字來說明這個問題:一部影片的策劃、制作和上映所需要的全部資金必須事先籌集,但是制作完成的影片不是在影院一上映就能開始盈利的,這通常需要三年或更長的時間。如果制片人附屬于其中一個龍頭電影公司。那么這家龍頭公司就會在內部組織制作資金,但是獨立制片人需要事先以未來的票房收入為代價從發行人那里獲取資金,或借貸,或通過第三者投資籌集資金。但是后一種融資方式很難實施,而且借貸利息也很高,因為制作影片所需要的營運資金就好比“風險資本”,除了還沒開拍的影片本身,借貸沒有其他任何財產作擔保。
當影片開始上映有票房收入的時候,電影院首先要收回它的成本,影院老板直接劃分掉一部分票房毛收入來回收他經營影院的成本。減去這筆被稱為“影院難題的開支后剩下的收入由影院和發行人來分,發行人分九成可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影院與發行人具體怎么分票房純收入卻因影片、上映期的長短和其他條件而不同?!鞍l行人總收入”回籠給發行人,由他扣除傭金和成本,包括所有廣告和宣傳費用。那么剩余的部分就分給直接投資者和資金提供者,讓他們收回生產成本并賺取風險傭金等。最后,所剩下的利潤才是制片人或制片公司的。
筆者將電影從拍攝到放映,以及資金鏈的流向做成了下圖,方便理解,據圖可見,投資方雖然處于整個鏈條中資本投入風險最大的環節,卻在利潤回報鏈中處于倒數第二個。這樣的利潤回報鏈,自然讓很多資金持有者望而卻步。
二、投資方、放映方風險分攤、雙重回報:電影院投資電影制作
那么有什么樣好的解決方案呢?當圖右邊加入一個箭頭,讓投資方和放映方風險分攤、雙重回報。即是讓處于利潤回報鏈第一的電影院持有者去投資電影制作。這樣有幾個好處:
第一,電影票房收入的第一桶金進入投資者(即影院)自己的口袋,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影院,將會極大的增強投資者的興趣和信心,為電影生產爭取到更多的資金。
第二,投資者出于對自己投資電影的支持,在放映上一定會給予全力配合,從而幫助電影的票房取得更好的結果。目前很多影院對于小成本制作的國產影片給予的重視和支持都不夠大,制約了國產影片的上映效果。如果影片由影院自己投資拍攝,那么可想而知在場次和宣傳上都會得到影院的大力支持。
第三,電影院處于最接近消費者的第一線,對于觀眾的口味和喜好非常清楚,能夠在電影制作之初就把握好電影的大方向,避免了電影遠離市場需求的可能性。在電影的宣傳和放映環節上,影院也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目前國產商業片制作觀念滯后,處于與觀眾接觸第一線的院線的加入則會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電影一旦在票房上有所收益,將會極大的增強投資商的投資信心,從而增大了盈利的投資商再次投資商業電影的可能性。這樣就使得電影票房的年年增長真正能夠刺激到電影的再生產,使得電影邁上產業化的良性發展道路。
三、影院投資電影制作的前提條件
事實上業界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根據《2004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報告》,中國電影生產資金主要來自三方面:(1)民間、海外、境外資本,(2)國有電影制作機構和其他非廣播影視的國有企業,(3)各級各類黨和政府機構的直接、間接贊助和電影基金。如果真如前文所分析的,影院投資電影制作有利于電影產業的良性發展,那么在中國,電影院為什么沒有去投資電影生產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長期以來我國電影業的情況。在21世紀以前。情況是這樣的:制片機構方面,制片和拍片是制片廠和國有制作機構的事,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都不允許介入。發行機構方面,31家國有電影制作機構也擁有在國內發行自產電影的權利,但是由于自產電影規模數量都有限,與電影放映機構沒有直接聯系,在發行時一般都委托中影公司和地方電影公司發行。放映機構方面,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興建的大批影院以行政級別為單位,在機制上屬于文化部門分管,排片和播映完全聽從上級部門的指示,而電影主管部門每年制作和上映幾部、哪些影片都是有計劃的,組織團體觀看也是那時流行的方式。
在上述的情況下,電影院沒有權利,也沒有必要去進行任何投資,可見,電影院要想投資電影生產。必須有兩個前提:一是政策上允許多種資金進入電影制作產業;二是電影院本身成為盈利機構的現代企業。那么國內目前在這兩點上準備如何呢?
首先,在政策上國家逐漸放寬了制片業資金準入門檻的限制。2003年、2004年,國家相繼出臺了《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和《電影企業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廣電總局第43號令),在放開電影制作、發行、放映領域主體準入資格的基礎上,43號令進一步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擴大了投融資主體開放的范圍,用法規形式鞏固了電影產業改革的成果。
為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電影制片活動,推動國產影片的創作生產,國家正在逐步放開電影制片業的行業準入,鼓勵國有和非國有資本,包括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電影制作業。
其次,對于放映業的未來發展,國家在政策上也指明了方向。2001年12月18日頒布的《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明確提出院線制將成為我國電影發行放映的主要機制,10條細則中4條用于明確院線的建設和發展:實行以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機制,減少發行層次,改變按行政區域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制片單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快組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院線,鼓勵有實力的院線跨省經營。
為了繁榮電影放映業,43號令也充分體現了對電影放映業務的扶持。對內主要是鼓勵境內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及個人投資建設、改造電影院,對外則要求外商投資電影院須依照2003年廣電總局、商務部、文化部聯合發布的《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進行管理。43號令進一步完善了院線制改革的有關內容,允許電影院線公司以緊密型或松散型進行整合,鼓勵以跨省院線為基礎,按條條管理的原則進行重新整合,但不允許按行政區域整體兼并院線,這主要是為了避免造成新的發行壟斷,此外,還鼓勵境內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不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現有院線公司或單獨組建院線公司。
有了以上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自2002年開始的院線制改革紅紅火火的開展起來,國有電影院紛紛改制,或通過行業內聯盟組建院線,或以簽約方式加入商業院線。這些以幾個影院為依托,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由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奉行的是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以謀求最大利潤為企業目標。
四、院線投資電影制作的效果及擔憂
實行院線制改革以來,我國多廳電影院的改造工作大大加快,電影票房明顯提升,為繁榮我國的電影事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有院線30余條,其中完全民營的北京萬達院線更是行業發展模式的典范,在經歷著自己規模不斷擴大和軟硬件不斷完善的同時,2007年,院線公司開始意識到片源和發行的重要意義,開始嘗試投資制作與發行。北京新影聯院線參與了《集結號》、《畫皮》、《大電影2》幾部商業電影的投資;上影集團參與投資了《集結號》。不僅如此,院線也開始嘗試自己發行影片。2006年北京新影聯已經試水在全國發行《夢想照進現實》,吳思遠的UME影院管理集團發行了自己母公司制作的《合約情人》,萬達院線發行了《夜襲》等。當院線利益與影片利益結合在一起之后,雙重身份的利益相關性將使院線想盡辦法深度挖掘影片的市場潛力。而依靠院線對市場需求的了解程度,宣傳與服務工作也能夠做得比較到位,對影片的票房起到促進作用。
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在電影產業改革的過程中,我國的電影業正在高速邁向產業化,相信在市場的導向之下,這必將刺激我國國產影片的良性發展。但我們不能忽視另一種也在抬頭的現象。那就是,自從國家放開了電影各個環節對外資的限制以來,外資也在尋求進入中國的電影發行放映環節??梢钥吹降氖牵壳绊n國的CJEntertainment和美國的華納都已經開始了進入中國電影業的動作。華納通過與上影集團的合作投資了上海永華電影城和南京上影華納影城,這兩個影院都加入了聯合院線。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此類動作會越來越多,而具備雄厚經濟實力和市場運作經驗的外國巨頭的進入,不僅會給本國的同行業公司造成威脅,也會影響到我國電影業的資金鏈。我們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先例,那就是英國,英國的幾家綜合影院是由美國巨頭公司的子公司經營的,這意味著不僅大部分票房收入來自于好萊塢影片,本國影片放映的一部分收入也經常收入美國大公司的口袋,而不是收回國內電影人的手中。
電影是一個產業,也在全球化的道路中變得愈發世界化,如果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住我們的電影產業,不僅需要在電影創作中更好的保持和發揚民族文化,更需要在產業運作中占據更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