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2月16日文章,原題:中越戰爭結束30年后,猜疑依然存在 盡管越南和東南亞其他國家以猜忌的眼光看待中國強大,但在彼此發生戰爭30年之后,北京和河內依然選擇合作。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黃志浩(音)說:“低調處理有關中越沖突公開言論的做法反映了目前兩國關系中的相互依存和實用主義。雙方都希望摒棄歷史問題,就發展經貿關系、監測和控制禽流感等疾病爆發、打擊毒品貿易等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問題合作。”盡管關系不斷改善,但兩國在富含石油的南海海域仍然存在爭端。曼谷記者讓·克勞德·博蒙蒂(音)說,中國宣稱中國對于南海80%的海域擁有主權,但也建議對資源進行共同開發。
與此同時,在兩個社會主義鄰國結束敵對狀態30年之后,雙方不可能采取軍事手段。黃志浩說:“中國同意并與越南和其他東盟成員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是朝著通過非軍事手段解決沖突的正確方向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投資、資源開發和貿易是亞洲巨人對該地區感興趣的原因。
東盟前秘書長施維諾說:“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存在是東盟進入新市場的機會。這并不是傳統上的權力平衡問題,而是東盟同大國打交道并獲得影響力的機會。”但黃志浩表示,大部分東盟國家仍然擔心中國在該地區的長期利益和野心。他說:“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希望美日能夠在該地區保有強大持久存在,以幫助維持地區平衡。”▲(伊文譯)
環球時報200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