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美國、日本、印度、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傅 淶 丁 雨 謝德良 任 彥 青 木 ●本報記者 郭孝偉 ●鄭潤宇
中俄2月17日簽署了兩國間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合作協議:俄羅斯承諾未來20年向中國提供3億噸石油,以換取中國向俄兩家石油公司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在能源合作上素有心結的兩個大國,討價還價了近5個月終于簽了這個大單,世界對此既驚訝又羨慕。有西方媒體猜測說,這個單子之所以現在能敲定,是因為金融危機讓雙方能夠從中獲得的利益最大化了。但中國戰略專家認為:這個合同更多地代表了中俄多年來相互間信任和善意的積累,其給兩國帶來的甜頭將遠遠超出經濟范疇。盡管俄羅斯國內依然有少數反對者高唱要“防著中國”,但勇于面對現實,承認俄羅斯現在非常需要這份合同的觀點明顯占了上風。而有中國學者認為,這個協議的簽署可能意味著,在對俄戰略上,中國已經逐漸掌握主動。
協議簽署似乎很突然
據俄新社報道,17日,中俄雙方在北京舉行第三次能源對話,經過6個多小時的反復磋商,終于簽署了“貸款換石油”的正式協議。根據協議,中方將采取6%的固定年利率向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分別提供150億和10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以換取俄方從2011年至2030年按每年1500萬噸(每日30萬桶)的規模通過管道向中國供應總計3億噸石油,石油價格以俄石油運到納霍德卡港口的價格為基準,隨行就市。這是俄方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對外能源協議。
消息一發布,立即有媒體對中俄簽訂協議如此爽快表示驚訝。法國《國際先驅論壇報》18日寫道,當俄羅斯能源部長什馬特科率領的代表團抵達北京時,兩國政府關于貸款利率問題還爭執不下,讓人感覺這個協議就快黃了,卻沒想到那么快就簽了。
俄新社援引俄消息人士的話稱,在談判中,中方做了讓步——“貸款利率降低了一個百分點,早前談判提及的利率是7%”。而俄方在協議中同意對俄遠東支線中國段(納霍德卡——大慶)的輸油管道建設放行,該支線也將成為俄管道石油輸送在東方市場上零的突破,而俄羅斯原有的每年通過鐵路輸送給中國的1500萬噸石油還將繼續保留。
國際媒體迅速解讀
18日,國際上對中俄的這一合作議論很多。美國彭博新聞社說,根據這一協議,中國公司可以以大約每桶20美元的價格從俄羅斯買到石油,而目前國際油價是每桶不到35美元。文章強調,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是在俄羅斯這10年來第一次遭遇經濟衰退時刻獲得這份協議的。英國《金融時報》18日則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在這個協議中獲得的中國貸款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貸款,對于急需資金的俄羅斯兩大石油公司來說是雪中送炭?!都~約時報》18日報道稱,“負債累累的俄羅斯公司非??释F金”。報道引用莫斯科石油問題分析家的話說,“協議為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管道公司減輕了許多壓力,他們面臨的資金選擇其實非常少”。
也有媒體關注俄羅斯對中國態度的轉變。奧地利《標準報》18日報道稱,新顧客中國讓俄羅斯的石油“又開始流動”,“之前,俄羅斯并不樂意將石油銷售給戰略對手中國,而俄羅斯的下一個客人將是日本”?!秶H先驅論壇報》也報道稱,過去,中國從俄羅斯獲得長期能源供應的嘗試大多失敗了,因為“克里姆林宮認為北京在趁機對中亞和俄羅斯遠東施加經濟影響力”,“現在看來,俄羅斯確實很迫切希望將它的出口市場拓寬到歐洲之外,而中國和日本無疑是兩個最關鍵的潛在市場”。
日本媒體也非常關注17日簽署的中俄石油協議。日本《每日新聞》18日不無擔憂地說,此舉必將加速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通向太平洋沿岸、中國的“太平洋輸油管”工程,還將促進中俄能源合作。
18日的《華爾街日報》就此事評論稱,在全球大部分主要經濟體都陷入衰退之際,中國“正利用自己雄厚的財力大舉出擊,獲取自然資源”。文章說,作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一直迫切希望獲取更多俄羅斯石油,以減輕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中國的石油消耗約有一半通過進口來滿足,其中許多要經過“在戰略上脆弱的海上運輸”,“一份輸油管道協議將為中國提供更安全和穩定的石油供應”。報道還引用劍橋能源研究所所長尤金的話說,“如果中國成為消費大戶,能提升全球石油供應的投資,那就再好不過了”。
中俄能源合作10年沉浮
中俄跨界原油管道問題談判其實也折騰了快10年,其間經歷了許多曲折。2000年夏,中俄雙方達成協議,合作修建一條從俄羅斯安加爾斯克到中國東北大慶的石油管道(安大線),總長度約為2400公里,計劃于2005年鋪設完成,
環球時報200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