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看到“北大、清華,我的眼里只有你”這則標題,您可千萬別以為我有無限的衷腸要對兩所名校傾訴,我不過是想代全國重點中學的校長們為二校獻上一曲單戀的情歌。雖說北大、清華這兩所舉全國之力發展起來的大學在辦學成就、國際國內影響等方面要領先于國內其他高校,但是單憑這些要想征服與之并無多大瓜葛的全國重點中學校長們的芳心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讓其成為眾多中學校座們“夢中情人”的根本原因其實只有一個:時下的教育行政部門差不多都在用考取北大、清華的學生數來衡量一所中學的教育質量,評價一所中學的辦學水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上面領導如此要求,下面那些捧著領導飯碗的中學校長們又焉敢等閑視之?在如此大環境下,是否有學生、有多少學生考取北大、清華往往也就成了度量今天各重點中學是否達到“高精尖”水平的最重要、也是最好使喚的標尺。
記得文革剛結束那會兒我們參加高考,全國招收的大中專學生數還不及今天研究生的招生量,各中學之間至多也就是比比升學率,至于學生考取的是北大還是南大是沒有多少人去計較的;后來隨著本科規模的擴大,中學之間又比起了“本科率”;再后來幾乎所有的大專都升格為本科,不少學院都升格成了大學,中學之間又比起了“一本(重點本科)率”;如今對重點中學來說,“一本”已無太大的吸引力,北大、清華的考取率便成了各重點中學孜孜追求的目標。不少地區甚至出臺政策,對考取這二校的中學和考生給予經濟上的重獎,少則數千,多則幾萬;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更是名利雙收,令人稱羨。
其實,北大、清華一年也就招收那么數千名學生,分派到各省市的名額多則上百、少則幾十,這對各省市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龐大的考生群體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可遇而不可求。沒有超一流的實力,誰也不敢輕言成功。為了這寥寥數朵“名花”能“花落自家”,許多學校首先便在挖掘優質生源上下功夫,有的甚至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敝省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重點中學,率先推出了“省招班”的形式,以免費入學、提供獎學金、資助生活費等令人眩目的優惠條件爭搶外地優質生源,那些經濟落后地區的優秀生源幾乎被一網打盡。為了留住這些“名校坯子”,我所在的這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不少學校只得推出“耐心說服,重金留人”的策略,使得不少中考冒尖的學生成為待價而沽的角色。在一些學校里,已經錄取注冊了的學生都可能隨時蒸發,加盟其他學校。這在中學學籍管理上造成了極大混亂。
這種瞄準北大、清華的育人模式,使得絕大多數重點中學都將“培優”與“磨尖”當作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其舉措之一便是劃分“強化班”與“普通班”,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將優質教育資源都施加在了那些“可塑之材”上。其結果便是優等生不堪重負,營養過剩;后進生營養不良,嗷嗷待哺。學生兩極分化便成了這類學校的通病。再就是課程安排上喧賓奪主,不少學校將原本屬于學生課余愛好、應該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參與的學科奧賽訓練提高到了“優先發展”的地步。學科奧賽是取得保送和自主招生資格的重要途徑,所以不少中學要求強化班的學生全員參加培訓,嚴重加大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時下的學科奧賽內容往往與高考內容脫節,長時間、高強度的奧賽訓練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不少學生高考學科的復習,這便造成了不少學生“競賽無斬獲,高考亦荒廢”的不良后果。
隨著招生制度的改革,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試成了通向北大、清華的一條捷徑。于是,爭取自主招生指標便成了各重點中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實力強的可以通過各種競賽、表彰、創造發明搶得機會,實力弱的通過各種渠道打通關節有時也能起到出奇制勝之效。這在近兩年的自主招生中已見端倪。中國當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本身“能見度”就不高,如果中學、家長通過各種手段、各種關系跑要指標屢屢得逞,其在公眾眼中就更加撲朔迷離了。
其實,最成功的教育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最適合于自己發展的道路??紝W校也是如此,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無論北大、清華還是中專、技校。眼睛只盯著北大、清華,實在是將我們的基礎教育逼上了絕路。前些日子我家鄰近的一位曾獲市中考狀元、省高考榜眼被京城一所頂尖大學錄取的女孩休學回家,原因是進入大學后因難以再在班級“數一數二”而患上了精神抑郁。時時處處追求“頂尖”,最后卻落得精神抑郁,應該說是一種人生的悲哀。如果要分析一下釀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我們中學的育人模式與評價方式大概也有著脫不盡的干系。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