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摘 要:本文以詞的形態理據為理論背景,以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測試的方法,對被試者詞綴知識的運用在單詞記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詞綴運用能力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一是英語學習者運用詞綴的能力與他們自身的詞匯量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了解詞的形態理據,對單詞的記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二是英語學習者運用后綴的能力明顯高于運用前綴的能力。
關鍵詞:形態理據;詞綴;詞匯量
一、詞的理據
詞的理據指的是事物和現象獲得名稱的依據,說明詞義與事物或現象的命名之間的關系(陸國強,1983)。詞的理據是詞匯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英國語言學家史蒂芬·烏爾曼是最早對詞的理據展開詳細討論的人。他在《語義學》一書中將詞的理據分為語音理據、形態理據和語義理據。其中,形態理據是指一個詞的詞義可以通過對該詞的形態構成進行分析而獲得。因此,人們在學習一個單詞時,可以通過分析其形態理據來加深對這個詞的理解。此外,心理語言學對于第二語言單詞識別的研究發現,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在識別書面英語單詞時,依賴最多的是詞形,其次是詞音,最后才去注意語義。詞形的識別直接影響到詞音與詞義的掌握(呂文澎,2001)。所以,掌握詞的理據,特別是形態理據,便于大學英語學習者對詞匯的學習,對擴大學習者的詞匯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從詞的形態來看,英語由單純詞、派生詞和復合詞構成。單純詞大多是沒有理據的詞,但通過詞綴法,單純詞可以進一步構成大量的派生詞和復合詞。這些派生詞和復合詞在英語詞匯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它們都有可分析性,具有形態理據。詞綴法是英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構詞法。李平武在《英語詞綴與英語派生詞》中對詞綴是這樣定義的:“詞綴是加在詞基上以構成新詞干或者提供屈折成分的一種粘附詞素(陳開俊,1994)。”根據它對詞基的影響,詞綴分為構詞詞綴與屈折詞綴。構詞詞綴對英語詞匯的擴大和語言表現力的豐富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詞綴可分為前綴和后綴。前綴主要改變詞義,較少改變詞性;后綴則主要改變詞性,對詞義影響較小。前綴的形式及用法比后綴要靈活多樣。從以上分析可看出,構詞詞綴是詞獲得形態理據的重要方式。所以,學習一定的詞綴知識,培養靈活運用詞綴的能力是擴大詞匯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將以詞的形態理據為理論基礎,用測試的方法試證英語學習者詞綴的掌握能力與他們自身的詞匯量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性,然后再考察學生前綴運用能力與后綴運用能力之間有無顯著差異。
二、研究方法
被試者是30名本院英語專業三年級的本科生,全部為隨機抽取,他們都有相似的學習經歷,都是經過高考入校,已經進行了八年的英語學習,并于上學期參加了2003年的全國四級統考。
本次實驗在測試學生對詞綴的掌握能力時,使用的是一份專為大學英語學習和職業培訓設計的Affix Test(Kaija Ervola & Maire Makinen),取自互聯網。但筆者在這里根據實際情況,略作了修改。詞綴測試試卷實際包含18道小題,前8道題測試前綴,后10道題測試后綴。
上述兩份卷子由30名實驗對象在20分鐘內獨立完成。為盡量避免學生在另一份卷子的題目上得到任何提示。測試分兩個時間段完成,前10分鐘先進行詞匯量的測試;收齊詞匯量的卷子之后,再發詞綴測試的卷子,時間同樣為十分鐘。
為了便于觀察和比較,在統計前綴題與后綴題的得分時采取百分制,即前綴分數=做對的前綴題數除以8再乘以100,后綴分數=做對的后綴題數除以10再乘以100)。將得出的數據輸入電腦,利用社會科學的統計軟件(SPSS)對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之后,再對詞綴試卷進行詳細的定性分析。最后,筆者就記憶單詞的方法問題和試卷錯誤的原因與這30名被試者進行了訪談。
三、結果與分析
1.學生詞匯量與詞綴掌握情況的相關性

從相關系數表(表1)可看出,皮爾遜相關系數r=.757(Sig=.000),說明學生詞匯量試卷得分與詞綴試卷得分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這證明了本篇文章的假設,即學生的詞綴掌握能力與他們自身的詞匯量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學習者詞綴知識運用得越好,他的詞匯量就越大。這就從實踐上證明了文章開頭闡述的理論的正確性。詞的形態理據確實對學習者的單詞記憶有著很強的促進作用。通過試后對學生的訪談,我們也可發現越是詞匯量大的學生,平時越注意記憶單詞的方法。他們很少對單詞死記硬背,而是在平時注意詞綴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在此基礎上利用構詞規律對單詞進行分解記憶。
通過了解詞綴構詞法并掌握一定數量的詞綴及其用法,學生們可以在記憶單詞時將單詞分解為詞根和詞綴進行記憶,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記憶的負擔。
掌握詞綴構詞法還可以幫助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同一詞根加上不同的詞綴可以組成一系列的同根詞。這樣只需要記住一個詞根,學生就可以根據不同的詞綴記住若干個其他的單詞。另外,一定的詞綴知識還能使學生的單詞記憶更加牢固。當再一次遇到背過的單詞的時候,通過分析詞的形態理據,學生就能夠有效地激活大腦中存儲的單詞形式,從而大幅度降低遺忘率。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了解詞綴構詞法以及掌握一定的常用詞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單詞結構的內在規律,進而從分析詞的形態理據來記憶單詞,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記憶單詞所花費的時間,提高理解及記憶單詞的效率,并保持較低的遺忘率。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證明,對單詞特征的詳盡解釋能幫助單詞的記憶。這就意味著人們越注意單詞的詞形及詞義方面的特征,以及在已有知識范圍內對單詞所作的聯想越多,那么這個新單詞被記住的機率就越高(Laufer & Hulstijn: 2001)。
2.前綴掌握情況和后綴掌握情況的定量分析
從配對T-檢驗結果(表2與表3)可以看出,前綴得分與后綴得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Sig=.000,遠遠小于.05。后綴得分比前綴得分高出12.667分。這說明學生的前綴掌握情況與后綴掌握情況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后綴掌握情況要好于前綴掌握情況。這與前綴和后綴各自的特性有密切的關系。前綴多改變詞義,較少改變詞性,所以前綴的形式較靈活多變,各自用法也不一,不易掌握;后綴往往改變詞性,對詞義改變不大,形式較為固定,因此學生掌握起來要相對容易一些。


3.前綴掌握情況的定性分析
“多數前綴是具有一定詞匯意義的粘著語素,附在詞基前起到改變、增加或限制詞基意義,或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多數前綴不改變詞基的詞類,少數前綴能起改變詞基的詞類的作用。”(趙宏宇,1999) 由于前綴多改變詞義,不改變詞性,因此形式多變,用法也不一。即使對于同一詞綴,它也往往不只表示一種意義,這給利用詞綴法記憶單詞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在本次測試中,考察否定或反義前綴的第一題和第十題的錯誤頻率最高。第十題錯誤頻率為27,第一題為23。如此高的出錯頻率與否定前綴本身復雜的特性不無關系。所以,學生僅記住幾個詞綴的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在掌握詞綴詳細的用法之后,才能使詞綴法對記憶單詞真正有所幫助。
4.后綴掌握情況的定性分析
后綴往往主要改變詞性,對詞義影響較小,所以后綴的形式較為固定。與前綴比較起來,學生們掌握后綴的情況較好,但后綴自身也有一定的復雜性。特別是名詞后綴,數量較多,意義也較豐富多彩。僅表示人的常用名詞后綴就有-aire,-an,-ant(-ent),-ar,-arian,-ary,-ate,-ee,-eer,-er,-ese,-eur,-ic,-ician,-ior,-or,-ist,-ive,-ot,-ster等20多個。與名詞后綴相比,形容詞和副詞后綴較少,意義也并不復雜,所以形容詞和副詞后綴要更容易掌握一些。本次實驗的結果證明了這一點。學生們在形容詞和副詞后綴上犯的錯誤很少,但有關名詞后綴的錯誤卻很多。被試者出錯最多的是第十六題和第十九題,出錯頻率分別為20和18。這兩道題都是考察表示人的名詞后綴的。這又一次說明,學生們在學習詞綴知識時,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熟知每個詞綴的具體用法及意義,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記憶單詞的質量。
四、結論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詞的形態理據的掌握程度確實對詞匯量的大小有著很大的影響。了解詞的形態理據,掌握一定的詞綴法對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認識理據——尤其是內部理據——需要經過學習,需要掌握有關的基本成分和組合原則,無需學習的理據幾乎不存在。任何一個系統,其基本成分再少,組成、推衍規則再簡單,不經過學習,其理據也不會自動顯現。”(嚴辰松,2000)所以要想很好地掌握和正確地運用詞綴法,學生們還應對它進行比較系統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們在理論上能夠給予一定的指導,引導學生們不僅熟悉詞形,而且掌握各個詞綴不同的用法,并鼓勵學生在記憶單詞的實踐中主動運用詞綴法,正確分析其形態理據。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發揮詞的形態理據在記憶單詞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遠振.詞的理據理論與詞匯教學.山東外語教學,2003,(3).
[2] 呂文澎.英語難詞記憶法的實驗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
[3] 呂文澎.英語難詞記憶法調查與分析.外語教學,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