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智庫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亞洲簡報》2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在亞洲少了點軟實力 希拉里作為美國國務卿的第一次亞洲之行標志著世界政治中心正向亞洲轉移。好消息是,相比較世界其他地區,美國在亞洲所受到的尊重還保持強勁,在東亞的聲譽也毋庸置疑。新證據表明,美國在東亞地區最具有軟實力———通過吸引力影響他人行為而非強迫。芝加哥全球事務理事會的最新調查發現,美國的軟實力在亞洲國家排名第一,遠在中日韓之上。在5類有關軟實力的調查中,美國在政治、外交、人力資本和經濟4個領域均超越中國,只有在文化領域中國領先美國。
總體而言,同美國相比,中國在軟實力上的較差表現似乎與其政治體制、法律體系、對人權的尊重以及規范性的姿態有關。在北京的鄰居看來,中國在這些領域得分較低。此外有證據表明,北京的“和平崛起”還沒有讓鄰國足夠信服。74%的日本受訪者、74%的韓國受訪者、70%的美國受訪者以及47%的印尼受訪者認為,中國對其國家存在可能的潛在軍事威脅。
最令人驚訝的是,數據顯示,中國人最近對美國的正面印象上升了,并對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表現出“積極態度”,這正是美國在亞洲軟實力的生動展示。
盡管在軟實力上美國戰勝中國,但這不應被看作是零和游戲。實際上,亞洲也從中國軟實力增加中獲益。隨著時間推移,北京提高軟實力的努力也會令其在法治和人權問題上考慮更周到,這個進程會增強中國與鄰國及其他國家的相互積極認知。
因此,身為亞洲地區領導者的中國與美國,投資軟實力可能收獲頗豐。華盛頓似乎已理解了這一要旨,并強調美國利用非軍事行為的必要。美國在亞洲的外交政策也體現出這一特點。現在,北京所面臨的挑戰是做出回應———如何成為帶有中國特色的地區領導者。▲(作者為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古斯塔夫·蓋哈茲,張大衛譯)
環球時報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