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
摘要:本文基于對泛在網絡概念的理解與當前發展,分析了泛在網絡成長與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信息服務方式和發展策略等問題。
關鍵詞:泛在;泛在網絡;發展策略
隨著IT產業的深入發展信息正在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社會被描述為“泛在信息社會”,即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通過合適的終端設備與網絡進行連接,獲取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全新信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韓衍生出了泛在網絡(Ubiqui-tous Network)的概念,其涵義演變為:不論用什么數字終端都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寬帶網。這里出現的“Ubiquitous”一詞源自拉丁語,意為“普遍存在、無所不在”(Existing Ev-erywhere)。現如今,伴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網絡和應用無所不在的“泛在網絡”時代正在逐漸實現。
1無線技術不斷融合為“泛在網絡”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通信IP化、移動化、寬帶化的趨勢下,無線寬帶技術越來越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無線寬帶技術正在無線廣域網、無線局域網以及短距離無線接入等多個層面上不斷創新。現在的網絡將向“全業務+全IP”的方向發展,多種無線技術將實現融合。在融合的無線網絡環境中,3G將成為公共的無線通信平臺,WiMAX、WLAN等作為局域網的無線寬帶接入手段融入3G網絡,成為3G的有效補充。與此同時,其他如UWB、RFID等短距離無線接入技術也會逐漸融合到一張統一的大IP網上。正是無線技術的不斷融合,為“泛在網絡”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最終促成“泛在網絡”的設想實現。
現在國際上對“泛在網絡”的研究正在逐步推進之中。前幾年,日本和韓國通過加快推進“e-Japan戰略”和“e-Korea計劃”的實施,使得各自國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日韓兩國通信融合發展大勢,提出了構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能實現通信的“泛在網絡”的構想,致力于實現從“e時代”(elec-tronic)向“U時代”(ubiquitous)的轉變。
2信息服務的新方式為“泛在網絡”的成長與發展贏得了廣闊空間
隨著人們對信息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泛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正出現一些全新方式。
一是個性化信息服務。泛在網絡下的用戶需求高度多樣化,用戶需要網絡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所以面對個體用戶進行個性化服務,是泛在網絡的一種新模式。個性化服務可分為個性化搜索、信息推薦和信息過濾等。以個性化搜索為例,其算法完全不同于現有搜索引擎使用的模糊搜索算法,而是基于大量用戶信息挖掘的信息推薦技術的綜合運用。
二是流媒體信息服務。如今,流媒體業務十分普及,廣泛應用于社會日常生活中各個領域的視頻信息傳輸。在泛在網絡環境下,多個流媒體信息服務機構動態形成的虛擬組織中共享資源和協同解決問題,用戶可以通過單一入口訪問所有的流媒體信息資源,達到信息服務的高效率。
三是信息服務網格。網格是泛在網絡理念的集中表現形式之一,是泛在網絡的一種實現技術。網絡最基本的特點是真正實現信息資源的全面共享,提供無縫隙的優質服務,這也是信息網格應用的主要目的。信息網格主要是利用現有的網絡基礎設施、協議規范、無線技術為用戶提供實現一體化的智能信息處理平臺,充分發揮共享功能,消除信息孤島,方便用戶發布、處理和獲取信息。
四是移動信息服務。移動用戶的信息服務是泛在網絡的關注焦點之一,我國是移動用戶大國,市場研究公司IE Market Re-search(IEMR)最新發表的題為“2008年一季度移動預測:2007-2010年中國市場”的研究報告稱到2010年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將從2007年的5.40億增長到7.38億。隨著互聯網、手機的飛速普及,以及對信息服務需求的不斷豐富,移動互聯網絡也將成為泛在網絡發展的廣闊空間,以此來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跨網的信息服務。
3融合與協同是“泛在網絡”健康成長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透過泛在網絡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大一統”網絡,而是已有乃至后續演進技術和網絡的巨大集合,是一個支持信息社會升級到泛在社會的智能信息架構。從這個角度來看,泛在網絡將涵蓋所有的網絡類型,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網絡環境。因此,各種異構網絡之間,在基礎性網絡搭建的公共通信平臺之上,對于共性的融合與個性的協同,就成為泛在網絡成長與發展的主要策略。
滿足應用需求,是泛在網絡形成的根本動力。第一,人類社會對于移動性有著旺盛的需求,這促使移動通信網絡必然成為泛在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在充分感受移動性所帶來的好處時,人類社會也期望向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的信息獲取方式添加移動性,從而全方位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這一需求,大大超越了傳統的蜂窩移動通信網絡所提供的移動業務和應用的范疇,泛在網絡向更為廣闊的無線通信市場敞開了大門,無線傳感器網絡、短距離無線通信網、無線局域網等也都成為泛在網絡的覆蓋范疇。泛在網絡的成長過程,不會是產生一個全新的網絡,而是不斷融合新的網絡,使其成為泛在網絡的一個子網絡,如此源源不斷地向U網絡注入新的業務和應用,直至“無所不包、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