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開發及生態環境的變遷

2009-03-12 09:00:14高小強
柴達木開發研究 2009年6期
關鍵詞:水利

高小強

河西走廊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在政治、經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向來就為兵家必爭之地。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匈奴起,漢朝便開始了對河西走廊大規模的屯田開發。《史記?平準書》載:“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令居、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戌田之。”這是河西經濟發展的起點,也是河西經濟區形成的開端。大規模的屯田有漢、唐、明、清四個時期。明清時期是河西走廊歷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的開發時期。這時期統治者在漢、唐經營河西的基礎上,對河西進行了全方位的開發,區內民戶增加,大力墾辟土地、興修水利,開墾的地域甚至向綠洲邊緣地段擴展。這一時期無論是開發的規模,還是范圍均超過了漢、唐兩代。但此時在開發過程中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日益加劇。

一、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開發

(一)移民屯田開發

由于河西走廊戰略地位的重要,同時為了防止蒙古殘元勢力的南侵和確保絲路貢使貿易的順利進行,明政府在河西走廊置兵十萬人左右。為了減輕對外地運糧的過分依賴,明朝實行軍屯與民屯相結合的屯田制度,規定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種”,爭取做到糧食的自足。在屯田開發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以戰保耕,以耕促戰的耕戰思想。同時,為了維持河西農業的發展。明朝還常用國庫的銀兩,無償為農民提供耕牛、農具、籽種等生產資料。如嘉靖元年(1528年),戶部“撥銀一萬兩,委官收買牛只種糧,制造犁鏵,審堪貧且無力者,人給牝牛各一頭,犁鏵各一張,糧一石”。為了移民屯田,推行“量地力而區別征科”的低稅政策。官府規定:“凡膏腴之田,一般每畝納糧三斗六升左右”,被其它地區每畝五、六斗都要低,貧瘠之地之稅則更低。為了鼓勵軍民開墾荒地,規定新墾土地“歲不征科”,對于商人投資開墾的荒地(即商屯),待其三年成熟之后,只征收“十之一二”。對于棄耕地,則鼓勵墾殖,三年后征稅。除此之外,還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凡“父子兄弟相率萬田者,免稅錢,買辦羊酒花紅犒賞。”而對于:“惰農自安者,各舉數人,量加懲治,以警其余。”以上措施大大刺激了人們的積極性,使河西走廊廣闊的土地得到了又一次大規模的開發。

清初,由于長期戰爭的破壞,河西走廊東部與內地都很凄涼,地曠人稀,滿目瘡痍,加之新疆接連發生回部叛亂,清政府派兵西征,河西走廊更要擔負軍糧運輸的重任。因此,安楫人民,恢復生產,成為清廷穩定統治的第一要務。其中在河西推廣最力,收效最大的是屯田墾荒政策。從順治元年(1649年)開始,由于實行獎勵屯墾的政策,加之清廷能較好地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優良傳統,并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獎懲制度,使河西走廊的農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此外,屯戶在生產過程中遇到自然災害等困難時,清廷還多次減免他們所借的牛具、口糧、銀兩等。對于主管官員的貪污舞弊行為,將給予嚴厲的懲處。這一切都從組織上及管理上保證了屯墾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據雍正七年(1628年)陜西署督查郎阿上奏:“招往安西、沙洲等處,地方屯墾民戶,今年到者統計共有兩千零四十五戶,屯種既戶,樹藝益繁……,家給人足,莫不欣欣樂業……”

(二)水利事業的開發

河西走廊歷來干旱少雨,但是水利資源還是頗為豐富的,“大渠凡數拔百,支流不下千記。”水利開發主要憑借祁連山冰雪融水匯集而成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河西走廊的膏腴之地也往往與這些大大小小的渠壩聯系在一起。“該鎮屯田,全資水利”,“欲興團天,必開水利,欲為斯民籌干旱之虞,亦必開水利”。

朱元璋稱帝之后,就派朝臣巡視河西水利。統治者在“興水利而后有農功,有農功而后有欲國”思想的指導下興修水利,有利的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乃至社會經濟的發展。嘉靖時,水利興修進入了高潮,酒泉先后修建了黃草壩渠、洪水壩渠,使周圍的土地畝產量顯著提高。甘肅巡撫揚博開鑿了龍首渠,使荒田盡為沃壤。經過明朝持續的水利建設,河西走廊出現了許多渠壩,如甘州有陽化西渠、大慕化西渠、鳴沙渠、紅崖頭二壩等八十處渠系。山丹有洪水河渠壩、大黃山壩渠等十五處渠壩。高臺有納浚渠、七壩渠等二十一處渠壩。這些渠壩澆灌著成千上萬頃的土地,使河西走廊出現“野沃澤繞”的景象。從而使這一地區的發展進入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卷》:“‘金張掖,銀武威的美稱始于明代,源于水利。”

清朝,是河西走廊水利開發更為興盛的時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皆大興水利。水利業績突出,并且地方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水利政策。水法嚴明,水規具體,灌溉技術改進,管水用水態度嚴明,做法細致,還派人專司經營水利,妥善處理水利糾紛,有利地促進了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乾隆時《五涼全志》云:“涼州駙郭武威,今之要縣,古之要郭,田肥美,民殷福”,足以說明這一問題。

(三)河西畜牧業的發展

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畜牧業主要以牧養馬、牛、羊、駱駝為主。其中養馬是重中之重,因為它與明代的邊防安全密切相關。明代河西的養馬事宜主要有甘肅宛馬寺負責。在水草豐盛處創建馬場,設祁連監、武威監等六監。每監下轄四宛,如武威監有河西、大川、寧番、洪水等四宛。為了保證馬匹的正常繁衍,明代規定:凡西域貢使互市之馬,有甘肅宛馬寺全部收購,或購買一半,但是牝馬全部有甘肅宛馬寺集中收購。除宛馬寺集中放養之外,對偏僻之地的軍士每人給馬一匹,令其用心飼養,凡不用心飼養而造成“倒失”者,則令飼養者賠償。這種分散各地,責任歸人的養馬之法,是宛馬寺養馬的補充。

清代,官牧業雖比不上明代的規模。但是在清初,政府曾在甘州等地設置榮馬司和監牧地。甘、涼、肅三州及西寧各飼馬場,分五郡,郡儲牝馬二百匹,牧馬四十匹。后來河西牧馬監撤消,官牧益形衰落。

這一時期,畜牧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官方戰備馬匹的需要,而且為河西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畜力,在河西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河西地理位置重要,為了便于物資的運送和兵力的調遣,以及確保西域貢道的暢通,明朝對河西的交通運輸特為關注,從蘭州到嘉峪關的狹長地帶中每隔四、五里就有一個驛站,它們一方面將河西與內地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另一方面也強化了明政府對河西的統治。河西在明代兩百多年的經營中,一直是西域使臣朝貢的唯一法定路線,這給河西走廊帶來了獨具特色的商業景觀。這些貢使所帶來的物品,除一部分貢獻給皇帝外,其余的都在河西走廊進行貿易。瑪扎海在其所著的《絲綢之路》一書中寫到,使臣90%的人要留在明王朝的門戶甘州,在那里從事廣泛的商業貿易,這樣既有益于“西方人”,也有益于明王朝的臣民。

清朝在河西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主要是以甘(州)涼(州)大邊道路線為主,后改辟為甘新驛道。甘新驛道貫穿于河西走廊,開辟很早,但是形成一條因它走向的道路是在清朝整修以后。它有利地促進了清政府對新疆的管轄,也有利地促進了河西走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擴大。

二、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生態環境的變遷

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開發,有利地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在具體的開發中忽視了生態效應,造成河西走廊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如現在民勤境內的三角城(漢代武威郡治)、文一古城(漢代宣威縣址)、張掖黑水國(漢代黑水國)、黑河下游的居延三角洲(黑城遺址、破城子)、綠營河、擺渡河下游的古綠洲等都成為黃沙窩。古代這些人類居住的綠洲,如今卻被淹埋在滾滾流沙之中。同時導致這一地區沙塵暴頻發,成為全國最主要的沙塵暴發源地之一。

(一)開發中植被的破壞引起生態的變遷

1.山區森林資源及水源涵養林的破壞。河西走廊自漢武帝開發到明代,由于民族征戰、樵材等使森林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使祁連山區的森林涵養水源能力和保持水土能力大大降低。至明清時期,隨著河西走廊又一次大規模的屯墾和人口的大量遷移,森林破壞更加嚴重,給涵養水源及綠洲農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一時期,地方政府雖一度禁止樵采,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如清初,甘肅提督蘇阿寧曾指示在樹上懸掛鐵牌明確下令,誰若私自砍伐一棵樹,便與殺人者同罪。但后來日漸廢馳,未能堅持下來。到清朝末年,由于禁令松馳,祁連山滿山的樹木即遭劫難。在河西走廊的不少縣志上出現了諸如這樣的記載:祁連山之脈焉支山又名‘青松山,向多松,今樵采殆盡,”又如民國33年的《臨澤縣志》載:“南山番地森林富饒——后來禁令廢馳,濫伐為慮。”這一系列的破壞,給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及綠洲農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清乾隆時,武威山區“往昔林木茂密,厚藏冬雪,滋山泉,故常逢夏水盛行,今則林損雪微,泉減水弱,而澆灌漸難,歲唯一獲,且多間歇種者”。祁連山東麓原有“黑松林山”,到了清乾隆時“昔多松,今無田”,至嘉慶十年(1805年)祁韻士所見,這里已是“絕少草木,令人問絕”,其破壞程度又進一籌,使雪線上升,中下游干旱程度加劇,綠洲沙漠化程度激增。而祁連山水源則積雪失陰蔽,春暖則驟融、驟渾,余水不能驟用,秋季用水之時而流量微弱也就在所難免。

2.走廊平原及河流中下游區植被的破壞。河西走廊平原多為荒漠化、半荒漠化,植被覆蓋率本就稀少,加之在歷代開發過程中的樵材、屯墾使走廊平原地區的植被愈加減少。明代,河西走廊歸入中原版圖,政府組織大規模的移民屯田開發。“閑荒平野,非軍墾屯者,聽諸王儲駙馬以至,近邊由軍民樵采、放牧”但當時的人口、牲畜數量還不多,其所造成的后果也不甚明顯。明宣德元年(1426年)范濟上言:屯田軍士因兼有‘養馬采草,伐薪燒炭,雜役量多,等以至出現‘虛有屯種之名田多荒蕪,的景象。依朝廷規定,甘肅所收的草束有大小之分,大者每束十八斤,小者每束十三斤。僅取其均值,即以每束十五斤計,馬步兵人均采草一百五十束來計算,則每兵額定采草就達一千九百斤之多。由于河西地區地處邊疆,屯駐軍數量之多,而納束之大,這一樵采活動又曠日持久的進行,這對綠洲及邊緣地區植被的破壞程度可想而知。加之環境因素,破壞后的草皮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復,裸露土地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沙漠化過程的產生,風沙之患漸來。

殆及清代,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人口數量大增,河西大規模的開發對綠洲邊緣固沙植被的破壞更是有增無減,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甘肅總督佛寶《籌邊疏略》言,鎮番紅崖山以東直達柳林湖一帶,“耕鑿率以為常,至于角禽逐獸,采沙米、樺豆等物,尚有至二三百里外者。”原本這些生長在綠洲邊緣的植被要到二三百里之外去采,這只能說明這是綠洲邊緣的旱生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幾無可采,故不得不遠足跋涉而求之。隨之對這些荒漠植被的破壞范圍也進一步擴大。業因鎮番“土之肥瘠,水利能轉移之,鎮邑名產生被風沙。”又兼以“生齒日繁”,故貧民皆采田野之沙米、樺豆以糊口,這一系列的舉動使沙生植被大遭破壞,裸地增多,風沙之患已是無可避免。

(二)屯墾中不合理的水利開發導致河流尾閭湖泊萎縮乃至消失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歷代官府及地方均在開發河西的同時,修筑了一系列的引水灌溉工程,但這些水利工程多是就地開渠筑壩,忽視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建設,故在開發過程中也引起了一系列的水效應和生態效應。到明清時期墾荒規模擴大,使得有限的水資源益感奇缺,造成一些河流尾閭湖泊逐漸萎縮乃至干涸。據有關文獻記載,河西走廊歷史時期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數十個之多,現在已大部分干涸,使暴露于地表的湖積層及綠洲廢棄的屯墾地,在強風蝕作用下沙漠化,其往往成為沙塵暴或沙荒地的策源地。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生態環境變遷。

1.石羊河下游休屠澤的變遷。休屠澤又稱潴野澤(今民勤青土湖),系石羊河尾閭湖,《尚書?禹貢》載:“原隰底績,至于潴野”,足見其大。據馮繩武等人考證,在自然水系時代,尾閭湖的湖面總面積為540km2,其中東海湖面面積為415km2,西海湖面面積為125km2。最高湖面海拔約在1315m-1320m之間。自從漢代開始、地表徑流被大量的用于農田灌溉,從而破壞了湖泊的天然的水量平衡關系,使入湖水量減少,湖泊開始萎縮。

但至明代,西海仍保持一定水面,《嘉慶重修一統志》卷267引明代《陜西行都司志》曰:“白亭海,一名小闊端海子,五澗谷水(石羊河)流入此海。” 清代,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還有“鎮番白亭海水潮起,井水泛濫”之記載,但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白亭海僅“池周長十余里,估算湖面面積已不足70km2,不但湖面萎縮,水面很淺,而且西海還變成了間歇性的湖泊,湖中大片面積成了畜牧之所并有屯田開辟。”東海此時面積尚大。乾隆本《大清一統志》卷206曰:“今三岔河(石羊河)自鎮番東北出邊,又三百里潴為澤,方廣數十里,俗名魚海子”。成書于乾隆辛巳年齊召南的《水道提綱》卷5稱東海為大池,湖面面積約為140km2,較漢代又減少了100km2。同時,此時石羊河中游地區的大量移民屯墾,使上游來水銳減,注入下游湖泊的水量劇減,湖水深度驟降。1840年以后,石羊河下游湖泊開始全面退化和干涸,造成沙漠化面積迅速擴大,民勤生態危機突現。

2.黑河下游居延海的變遷。居延,又有居延水、居延海之名,系黑河下游的終尾湖(包括居延澤、嘎順諾爾與索果諾爾),史前最大面積曾達2000km2之多。古居延澤依賴黑河河水的注入而存在,其水面大小和有無主要于黑河下游河道的變遷直接相關。今天黑河下游于狼心山以北分為西東兩河,分別注入嘎順諾爾與索果諾爾。其中東河又分為兩支,除注入索果諾爾的一支外,另一支流經古居延綠洲注入古居延澤。但由于這一系列的屯田,河道變遷,使東、西居延海分別于1963年和1992年干涸,“漭漭不息”之居延海從此成為歷史。

3.疏勒河下游冥澤的消失。“冥澤的消失與冥水水系的變遷以及整個疏勒河洪積沖積扇西緣古綠洲的廢棄沙漠化有密切的關系。疏勒河和黨河是干旱地敦煌的生命線,唯一的河流水系”。據《河西志》載:由于歷代統治者大量砍伐祁連山森林,雪線每年升高,降水量日漸減少。從晚唐以來直至元代,冥澤邊的鎖陽城一直作為州一級的治所,明代中葉以前,仍有人們的活動,并曾做過哈密衛的駐所,這時期的墾區綠洲尚未廢棄。說明此時冥澤還有一定的水量。

清雍正七年(1718年)陜甘總督、撫西大將軍岳鐘琪用兵新疆哈密,使兵卒開拓疏勒河上游之水,使它和黨河尾水匯合,加大水量以通行舟船而運軍糧,后又因大量砍伐祁連山區的原始森林和河灘上的灌叢,致使植被破壞,生態平衡失調,風沙日頻、降水日少,沙土埋沒了中下游西岸的許多源泉,使疏勒河水量銳減。加之清前期在疏勒河洪積沖積扇扇緣東部和北部,新置靖逆衛、柳溝衛、安西亭及所屬安西衛,大舉拓墾,遂使有限的疏勒河水在沖積扇前緣東部和北部被大量引灌,扇緣西部的鎖陽城周圍一帶綠洲遂斷流干涸,并在當地強勁風力的吹蝕、搬運下,最終演變成了沙漠化土地,鎖陽城也隨之廢棄。在冥水古道斷流的同時,冥澤亦斷絕了地表水源補給,以致逐漸干涸。

除此之外,諸如金川河下游的昌寧湖、疏勒河和石油河下游的花海等湖泊的萎縮干涸,皆與歷代河西的過度屯墾有關系。

(三)過渡的屯墾移民造成土地超載

明清時期對河西著力經營,使河西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河西大量的荒田被開墾,使耕地面積有較大的增加,土地利用率大為提高。據《明太祖實錄》載初洪武末年,河西共有屯田一萬六千三百余頃。到神宗萬歷初年,經過土地清丈,河西田額多達四萬六千頃;另一方面,人口比以前大量增加。據王乃昂等人研究:“明代后期,合計河西約有人口35萬左右,其中石羊河流域占48%,黑河流域占49%,疏勒河流域占3%。”

清代,統治者更加重視對河西走廊的經營,積極號召移民到河西屯田,僅雍正時一次就召民二千四百零五戶去敦煌。屯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時安西有安西衛屯田;肅州有九家窯屯田、三清灣屯田、桑遠堡屯田、毛目城屯田、雙樹墩屯田、九壩屯田;甘州有平川堡屯田;涼州有柳林湖屯田、昌寧湖屯田。這兩個時期河西走廊沙漠化主要發生在石羊河下游民勤湖區、中游高溝堡、張掖黑水國、黑河下游的居延地區、疏勒河洪積沖積扇西部邊緣等處,沙漠化的面積達1160km2,較唐代又增加了約一倍。至于人口,僅據《嘉慶重修一統志》載,嘉慶時(1796年-1820年),河西甘、涼、肅和安西共有戶25.5萬,每戶以5口計,時河西走廊共有127.4萬人。至此,河西人口密度完全突破了干旱地區的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1977年國際防治沙漠化會議規定為7人/km2),達到8.8人/km2。

石羊河流域是這一時期河西地區開發強度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同時也是沙漠化過程最突出、危害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明清時期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就達130km2。特別是下游民勤,據乾隆時的《鎮番縣志》載:“紅崖堡東邊外,如亂沙窩、苦豆墩,昔屬域外,今大半已開墾。居民稠密,不減內地”。壩區北部向北拓進,如“六壩湖,縣東北三十余里,今墾為田”,表明墾區已突破明長城一線。乾隆時《五涼全志》作者就認為:鎮番本是“野沃澤饒,宜耕宜牧”之地,但是由于移丘開荒,沿河植布,至使河水日細,澤梁亦涸,野沃澤饒變成了往事,終使這一地區成為“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沙荒之地。

綠洲生態系統是極其脆弱的,它的環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日趨膨脹的人口負擔及過度開墾、樵柴,超過了綠洲的生態承載力,使本區水資源利用方面的矛盾日趨尖銳,綠洲生態環境不堪負重,沙漠化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最終這一系列的人類活動代替自然因素成為導致河西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導因素。

總的來說,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開發極大地推動了河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確保了當地軍民的生活的穩定,民族間的融合,邊疆的安定,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開發中不合理的因素造成河西走廊生態環境的變遷,綠洲生態環境出現危機,這也是造成河西走廊今天生態環境危機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淵源。

參考文獻:

[1]趙向群.五涼史探[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2-2.

[2]清.張廷玉等.食貨志[Z].明史[M].卷83.

[3]明經世文編[M].

[4]楊博.查處屯田安地方疏[Z].重刊甘鎮志.歲計篇.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01:438.

[5]升允、安維峻.甘肅新通志[M].宣統元年(1909年)刻本.

[6]許承宣.西北水利論[Z].詔代叢書乙集.第三函.

[7]甘肅公路交通史編寫委員會.甘肅公路交通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01:124.

[8]龐尚鵬. 清理甘肅屯田疏[Z],見明經世文編卷360.

[9]吳廷楨、郭厚安.河西開發史[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3-01.

[10]永昌縣志[M].清嘉慶二十八年刻本.

[11]楊思等.甘肅通志稿[M].蘭州:甘肅省圖書館油印本,1964.

[12]古浪縣志[M].卷1.地理志.

[13]祁韻士.萬里行程記[M].問影樓輿地叢書本.

[14]清.張廷玉等.兵志田[Z].明史[M].卷92.

[15]清.張廷玉等.范濟傳[Z].明史[M].卷86.

[16]許協.地理志[Z].鎮番縣志[M].道光五年(1825年)刻本.

[17]馮繩武.民勤綠洲水系的演變[J].地理學報.1963.29,(3):241.

[18]陳隆亨、曲耀光等.石羊河流域水系[M].1982.29:241.

[19]王乃昂等.近2Ka 河西走廊及毗鄰地區沙漠化過程的氣候與人文背景[J].中國沙漠,2003,(1):96.

[20]馮繩武.疏勒河水系的變遷[J].蘭州大學學報,1981,(4):138.

[21]明神宗實錄[M].卷133.

[22]楊平林.歷史時期河西地區人口變化及對自然生態與環境的影響[C].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8.

(作者單位: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歷史文化系)

猜你喜歡
水利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Ⅱ)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Ⅰ)
水利學會
水利第二工程局
水利第一工程局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傳
水利工會
水利監督
水利先進實用技術推廣
中國水利(2015年11期)2015-02-28 15:13: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欧美在线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青草精品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亚洲αv毛片|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1精品国产福利|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性视频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日韩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永久色|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a亚洲天堂|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 欧美午夜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性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久久福利网|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99爱在线|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一级在线看|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国产夜色视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亚洲天堂.com|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黄片在线永久|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天天色天天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无套av在线|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国产高清毛片|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