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患高血壓多年,總想得到專家教授的精心治療。一次,去一公立醫院心腦血管專家門診處就診。我的病情還沒說完,“專家”也不看我的病歷資料,就把處方輸進電腦里了,叫我去繳費,并再三叮囑取藥后再來聽取服藥的方法。我唯命是從,交費590元,這相當于我半個月的退休費。我取藥后拿到專家處聽候面授機宜,誰知服藥的方法早已在電腦處方上寫得一清二楚。原來如此!“專家”是要檢驗我是否真的在醫院取藥,以免白開處方了。
我對此耿耿于懷。1個月后我特意再去這家醫院另找心血管專科的主治醫生門診,同樣的病,只開了2種藥,1個月的藥費共120元。于是,我按照這個方法堅持治療,一年來血壓穩定在正常范圍內。這就讓人讀懂了吃藥貴的一些奧妙。從此后,這位“專家”的形象在我心中大打折扣。
時下藥價高,看病貴,仍然是民生的焦點。報載,因醫院藥價高得離譜,北京市老年人患病后到醫院就診的僅占45.7%。要讓群眾看得起病吃得起藥,既需政府的政策扶持,也需深化醫院體制改革。眼觀不少醫院許下“嚴禁開大處方”等公開承諾,無不令人叫好。但承諾不是客套話,而是一諾千金。既然承諾了,又不照辦,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監管具體措施跟不上。要有對違禁者具體的檢查、監督、懲處措施,才能溝通醫患關系,取信于民,促進醫患和諧。(四川 楊令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