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赴南海特派記者 常黎明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高 山 本報特約記者 羅山愛
近日中國最大的漁政船“漁政311”號前往南海被外國媒體稱為中國宣示南海主權的行為,馬來西亞通訊社強調該船是由軍艦改裝而成,噸位居中國漁政艦艇之冠,并稱中國將建造一艘2500噸的海巡船,排水量堪比海軍護衛艦。縱觀世界海上執法力量,有“第二海軍”之稱的海上執法部門普遍偏好大型船只,美國、日本和俄羅斯更走在世界前列。
我漁政船常遭外國軍艦攔截
在對“漁政311”號漁政船的報道中,外國媒體報道普遍將注意力集中到它的噸位上。美國《海軍時報》14日強調,中國派出的這艘漁政船噸位達4450噸,是中國噸位最大、速度最快的漁政船。不過這些媒體卻忽略了中國南海護漁的特殊困難。據《環球時報》記者從中國“漁政311”號船上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由于海域面積大、島礁分布散等原因,執法船只數量長期不足是南海維權護漁的難題。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共有漁政船7艘,在南海執法過程中,我漁政船曾多次遭遇周邊各國軍艦跟蹤、監視和攔截,試圖以武力威嚇阻止我漁政船只正常執法。外國軍艦雖然在噸位上不占優勢,但武器裝備遠遠超過我漁政船。此外一些不明身份的外國武裝船只也經常騷擾我漁政船。
事實上,與其他國家的海上執法船只比起來,中國派出的漁政船并沒太多特殊。海上執法船噸位越來越大已成為各國發展的趨勢。
美海岸警衛隊戰力堪比海軍
作為美國五大武裝力量之一,海岸警衛隊平時不僅要在本土東西海岸及關島等海外屬地施展執法權力,而且在戰時還要分擔海軍的部分權責,在危險海域進行封鎖和登船檢查,保護美國的海外利益。因此,美海岸警衛隊擁有大量他國海巡部門難以企及的強大武力,尤其是兩舷帶“USCGC”字樣的大型遠洋執法艦多達200余艘,實力堪比中等國家的海軍。
目前,12艘“漢密爾頓”級高耐力執法船是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主力,滿載排水量達3300噸,相當于“佩里”級護衛艦。從武器裝備上看,“漢密爾頓”級不僅有美海軍制式裝備的76毫米主炮和“密集陣”近防炮,連“魚叉”反艦導彈也不缺,如果趕上敵國軍艦攔截,它照樣能大打出手。“漢密爾頓”級執法船經常出現在大西洋沿岸和巴拿馬運河出入口,阻止毒品從拉美流入美國,打擊非法移民,甚至還曾在越南戰爭中直接參與作戰行動。美海上警衛隊非軍方的身份也讓它在很多特殊場合發揮作用。去年俄格沖突期間,一艘“漢密爾頓”級執法艦搭載大量物資前往格魯吉亞,既表達美國對格魯吉亞的支持,也免去美國軍艦介入導致美俄兩軍擦槍走火的危險。
日海上保安廳偏重大型巡邏艦
與美國的做法相似,日本將日本海上保安廳視為海上自衛隊的“白手套”,著力強化大型巡視船的建設。最近向釣魚島海域常駐可搭載直升機的“宗谷”級大型巡視船的目的就是防范所謂“中國海洋調查船入侵”。該級巡視船的滿載排水量達到3000噸以上,最大特點是海上自持時間長,不像普通巡視船需要專門靠泊補給,尤其是裝備有數門30毫米、20毫米速射炮,火力超過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所有類似海上執法船,船上還搭載一架貝爾-212直升機以及兩艘巡邏快艇,可形成海空立體監視網。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實力在亞洲首屈一指,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海巡力量長期以打擊走私為主要目標,主力多為200噸級快艇不同,海上保安廳在過去50余年里一貫裝備大型專業巡邏艦,迄今擁有數十艘排水量超千噸的大型巡防船,它在人才培養、公眾形象、效率增進等軟件建設方面也走在前面。
俄邊防局船只由“海軍轉正”
與財大氣粗的美日不同,俄羅斯將大量海軍二線艦艇“轉正”到海巡部門。目前,俄聯邦安全局下屬的邊防局主要負責海上執法任務,他們擁有從俄海軍整建制劃撥的大型艦艇,其中包括3200噸級的“克里瓦克”級護衛艦和1500噸級的“格里莎”級反潛艦,這些軍艦大多拆除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等用不上的武器,保留威懾性火炮。俄海事專家認為,俄羅斯與外國的海權對抗普遍以船只沖撞為主,和艦艇先進程度沒有太大關系,即便發生交火,多數也是近距離炮戰,俄海巡邊防船多是由海軍轉變而來,在噸位和火力上都不吃虧,一旦與外國海巡船發生交火事件,俄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有優勢。不過,這種“換招牌”性質的海巡船只往往存在執法過度的弊端。今年2月15日俄邊防船就用30毫米速射炮連續射擊近500次,導致貨輪“新星”號沉沒。▲
環球時報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