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若石
早在去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7個主要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生產就出現負增長,中國等亞洲地區經濟體的制造業也未能幸免。金融危機是這場衰退的催化劑,而衰退的真正原因是全球制造業生產能力結構性過剩。如果窮國有消費能力,吸收全球制造業生產能力本來不是問題。作為世界最大的富國,美國用過度借貸的辦法制造了制成品消費的虛假繁榮,一度掩蓋了生產過剩。當金融危機削弱了富國購買力,全球制造業衰退便不可避免。
在全球制造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業振興要有“博客”精神,多方參與,通過開放、合作的方式,獲得共贏。
一方面,世界制造業要擺脫困境,需要全球合作。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縮小全球貧富差距,才能擴大制成品世界市場,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我們期待,即將舉行的G20首腦會議有所作為,成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里程碑。
另一方面,中國當務之急是采取刺激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要擴大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有人說,企業經營困難要怪罪勞動合同法,應該降低工人工資,取消最低工資標準。這是對市場經濟的嚴重誤讀。如果沒有合同,怎么進行市場交易?這無異于唆使企業冒險,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如果廣大勞動者收入減少,消費能力被削弱,企業生產的產品賣給誰?又如何獲得利潤?制造業的發展需要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同舟共濟,讓所有參與者共贏。
從長遠看,如同鳳凰浴火重生一樣。經過一場危機,全球制造業格局必然重新組合,富有“博客”精神的國家必將勝出。歷次危機后的經驗表明,勝出國家要善于提升產業結構,具備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不能單打獨斗,而是眾多參與者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開展合作的成果??梢灶A見的未來技術發展軌跡在于開放性創新,而不是封閉的壟斷性技術。開放源代碼軟件挑戰壟斷性的微軟操作系統,便是一個明確例證。技術創新的參與者不僅包括企業、科研機構、大學和政府,還包括消費者。近年來,參與創新的消費者已經成為技術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海上沖浪滑板是由沖浪愛好者發明并改進的;不少電子消費品生產技術吸收了使用者的真知灼見。
振興制造業要用市場機制,政府救助只是輔助措施。市場機制不能僅由企業說了算,而是大家說了算,因此必須弘揚具有合作共贏特征的“博客”精神?!ㄗ髡呤菄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