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巴基斯坦、美國、印度特約特派記者 周 戎 尚未遲 任 彥
這一次,被視為“南亞火藥桶”的巴基斯坦的動蕩局勢終于沒有引爆。一天之內,巴政府同意恢復被解職的首席大法官喬杜里的職務,被軟禁的前總理謝里夫宣布中止抗議活動。然而,世界上卻幾乎沒有一家媒體認為巴基斯坦會就此走向平靜。《紐約時報》稱,巴政府與反對黨達成的妥協不能為脆弱的巴政局提供永久性的解決方案;美聯社則說,巴基斯坦麻煩還在后面。17日,伊斯蘭堡大街上靜悄悄的,但誰知道這背后是否在醞釀更大的政治風暴。這個人口過億、擁有核、處在反恐前線的伊斯蘭國家,糾纏著太多難以理清的矛盾,它們好似一根根“冒著火星的引信”。中國是巴基斯坦的近鄰,巴國的持續動蕩對中國顯然不是好事。
一個對世界特別重要的國家
最近巴基斯坦的動蕩局勢是這個國家政治連續劇的一集:“鐵蝴蝶”貝·布托歸國僅兩個月便遭暗殺;忍辱負重的穆沙拉夫脫下軍裝后,很快面臨解職的命運。這一次輪到了前總理謝里夫。伊斯蘭堡消息人士透露說,巴總統扎爾達里是在與美國大使和英國高級專員長談了幾小時后才決定做出巨大讓步的,時間已是16日凌晨。對于巴基斯坦的動蕩,美英似乎比巴自己還要緊張?!队《瓤靾蟆氛f,巴政治危機和平解決讓印度松了一口氣。印度外長慕克吉在第一時間表示“很高興”看到巴政治危機和平解決,并稱“一個民主的巴基斯坦政府符合印度的利益,因為這樣的政府是應對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防波堤”。
對于美英印等不少國家來說,巴基斯坦的確是一道對恐怖勢力的“防波堤”。在世界地緣政治版圖上,巴基斯坦是連接著中亞、南亞、西亞和東亞的戰略樞紐和能源通道,在它的西面是“地區敏感大國”伊朗,北部和西北部是“反恐主戰場”阿富汗,東部和東南部則是同樣有核、近12億人口的大國———印度,而塔利班、“基地”組織以及虔誠軍在巴西北邊境省及其他敏感地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話說,“決定阿富汗反恐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在于巴基斯坦”,巴是美國的“非北約主要反恐盟國”。
巴基斯坦這個擁有近1.8億人口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過億的國家中近年來最為動蕩的一個。去年美國《新聞周刊》曾以“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為封面文章來形容巴基斯坦。雖然這有些夸大,但該國的動蕩確實已持續了數年。從2005年開始,自殺性襲擊成了巴基斯坦人常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威脅。去年,自殺性襲擊次數超過了100次?!董h球時報》記者在巴基斯坦就曾親身經歷過兩次恐怖襲擊,一次是自殺性襲擊者在距記者駐地僅40米處引爆了15公斤炸藥;另一次是去年9月20日的萬豪酒店大爆炸,當時就在現場的記者僥幸逃脫。就在這次巴局勢剛平靜一天后,17日,巴東北部拉瓦爾品第又發生了一起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造成14人死亡,18人受傷。當地官員稱,這起爆炸襲擊可能是針對原定16日在拉瓦爾品第和伊斯蘭堡舉行的大型游行隊伍的。
印度德里大學東亞系主任滿杜·巴拉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度大部分政府官員和戰略專家認為,巴基斯坦政局一旦失控,印度顯然將首當其沖受到危害,“但失控的巴基斯坦同樣也是中國的重要威脅”。《印度時報》甚至建議中國“適當與巴保持距離”,并稱巴境內有“東突”訓練營地,這股恐怖勢力給中國的西部安定帶來很大沖擊。中國政府顯然不可能考慮如此“建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巴基斯坦對中國的核心戰略利益尤為重要。巴是中國最友好的周邊國家,是中國在世界上唯一的“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它不僅是中國西部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是中國從陸路進入波斯灣的唯一通道。中國有上百家公司在這里經營和發展,有上萬名中國人在這里參加施工、作業、經營和管理,巴還是中國軍工企業的主要合作伙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中國都不可能對巴的內亂不休以及恐怖主義勢力蔓延視而不見。
巴基斯坦人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
此次巴政治危機解決的前一刻,數萬名群眾正憤怒地向伊斯蘭堡進軍。反對黨能夠在短時間內號召起如此之多的支持者,并不令人感到吃驚。熱衷政治,算得上是巴基斯坦人的一大“愛好”,但同時也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因為這樣的喜好最容易在黨派、家族爭權時被借用。在巴基斯坦,盡管物價飛漲,燃料、糧食供應短缺,伊斯蘭堡有時會一天停電8小時,但記者很少見到有人為這些事情上街游行,更多的是看到示威的人們高喊政治口號。這個國家的廣播電視里,文藝節目極為匱乏,政客座談和宗教講習才是“主旋律”;巴全國也幾乎沒有專業的文藝演出團體和電影制片廠,老百姓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除了掙錢就是政治。而近年來互聯網的興起,更讓巴基斯坦人習慣于利用媒體或街頭行動來表達政治意愿。于是,街頭抗議成了家常便飯。
引爆這次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對巴首席大法官喬杜里的“命運宣判”。分析人士認為,這與巴基斯坦近一兩年來公民社會的崛起有關,這使得巴國的司法獨立逐漸成為可能。在很多巴基斯坦人看來,他們的國家數十年來圍著軍人政權、家族政治和幕后交易打轉,只有司法制度才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甚至寄托著許多人的理想。在穆沙拉夫執政后期,司法對巴政府的監督力度便開始加大,最高法院也成了穆沙拉夫繼續執政的主要障礙。2007年穆沙拉夫下令將喬杜里解職并軟禁,直接導致了他最終被民眾拋棄。而此次,扎爾達里之所以不愿意讓喬杜里復職,也是因為擔心喬杜里復職后會追究其從政合法性并推動對他的貪污案審理。美聯社16日說,巴基斯坦的麻煩遠沒有結束,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安全和經濟挑戰;《紐約時報》則說,巴政府與反對黨之間的分歧并沒有真正消除,在內部紛爭的情況下,巴政府和軍方將難以集中精力應對日益惡化的安全局勢,巴今后局勢將變得“一團糟”。
然而,濃厚的宗教色彩給初步具備公民意識的巴基斯坦人畫了一個思想的框框,使得他們只能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在巴基斯坦的任何地方,只要到了每天規定的禮拜時間,無論在清真寺還是街頭空地,只要鋪上一塊地毯或席子,馬上就有成群的人過來禮拜。巴基斯坦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法扎爾·拉赫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經濟落后讓巴基斯坦人對前途不抱期望,而更愿意將自己的未來寄托在神靈上。在奉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巴基斯坦,神職人員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并不斷干預政治生活。拉赫曼說,盡管多數巴人并不愿意自己的國家宗教化,但由于意識形態的束縛,他們只能是“沉默的大多數”。
在巴基斯坦,另一個無法忽視的力量就是軍隊。在巴獨立后的62年中,有35年是軍人直接統治或間接統治。在1977年到1988年的11年間,當時的齊亞·哈克軍政府為了加強統治,強化了國內伊斯蘭教的地位,軍隊與神職人員的地位如日中天。軍隊高級將領有極大特權,退役后他們有權享受國家支付的豐厚退役金和國家贈給的土地。軍隊的特權使得一些平民家庭出身的人往往希望通過從軍來改變社會地位。因此巴基斯坦有一種說法,軍隊是巴國沒有注冊、最大、最團結的“政黨”。如果不是出于形象考慮和利益平衡,巴基斯坦軍隊是不愿意脫離政治的。事實上,在這個國家,任何政治家想要維持其統治,都必須得到軍隊的青睞和支持,而軍隊則根據需要和在民眾中的名聲決定在政治上的“進與退”。軍隊支持的權力、富可敵國的財產以及具備家族背景的政黨,政治人物至少要擁有這三者中的兩個,才能持續其統治,而出身平民的人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問津政壇??梢哉f,在巴基斯坦這個宗教意識形態占主導、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民主化政治”帶來的只是利益和權力在原有上流社會范圍內的再分配,“民主”成了“家族”爭斗的戰場,而百姓卻生活在“民主”與“兵變”的動蕩之中。
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沒有人能忽視美國在巴基斯坦的影響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巴基斯坦人在情感上親華、在精神上親沙特,巴新領導人上臺后首先出訪的國家非沙特即中國,但在心理深層次上,巴政治人物卻往往親美———盡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他們樂于往美國跑,遇事愿意征求美國人的意見,也愿意把孩子送到美國,并以在美國有財產和親戚為榮。
然而,美國歷來對巴基斯坦卻奉行的是實用主義。冷戰期間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美國與巴結盟,形成反蘇軸心。當年,里根政府制定了向巴提供為期6年總額達32億美元的軍事、經濟援助計劃。然而,1990年蘇軍以慘敗告終而撤出阿富汗后,巴基斯坦立即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上失去“使用價值”。美國以巴進行核武器研究為由停止對其援助,并實行制裁。1998年印巴核試驗后,美國又對巴實施制裁。1999年穆沙拉夫通過政變執政后,美國不僅加強了制裁,更進一步疏遠巴。兩年后,“9·11事件”的發生再度改變了巴基斯坦在美國戰略棋盤上的角色。為了反恐戰爭,美國不僅取消了對巴的制裁措施,而且給予巴巨額貸款和援助,使巴成為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最大美援受惠國,被布什堅定支持的穆沙拉夫甚至被戲稱為“布沙拉夫”。然而,如果不是美國當年的訓練和資助,今天的巴阿邊界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圣戰”戰士———這些“圣戰”戰士的父兄大多是在上世紀80年代接受美國培訓奔赴阿富汗抗蘇戰場的。正因為如此,巴民間反美情緒高漲,而且越是宗教色彩重的民眾越反美。
被美國左右的巴基斯坦,至今無法找到一條既對本國正確又能得到世界認可的發展道路,因為美國可以為了反對蘇聯而支持“圣戰”力量,甚至慫恿巴部分地區的伊斯蘭化,也可以為了防止宗教極端勢力蔓延,而對伊斯蘭教大加鞭撻;美國可以為了反恐支持巴軍政府,讓巴軍隊打頭陣,也可以迅速地為了所謂美國倡導的價值觀———民主自由而支持民選政府?!都~約時報》16日報道說,這次危機過后,美國可能會像拋棄穆沙拉夫一樣拋棄扎爾達里,轉而支持謝里夫,因為奧巴馬政府官員認為,謝里夫能向美國提供更多的合作。一位熟悉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的專家對《紐約時報》記者說,今后美國在打擊伊斯蘭極端勢力的斗爭中,可以利用謝里夫和某些伊斯蘭政黨以及沙特的關系。▲
環球時報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