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席卷全球的經濟蕭條令各國叫苦不迭。企業需要降低人力成本;員工希望保住飯碗;政府要求減少失業、維持社會穩定。三方博弈之下,縮短工時、降低工資替代裁員的“工作機會分享”制度似乎成了“最佳選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歐洲有一個很好的樣板———法國。法國施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已經長達10年,當時政府通過該法案就是迫于失業率居高不下。實施新工時制的第一年,法國也的確因此創造了10.5萬個就業機會,暫時緩解了就業壓力。但“一件工作兩人分”的手段解決失業問題只能在短期有效,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了企業的競爭力。
美國商會對法國工業環境進行調查后發現,35小時工作制被視為法國企業吸引外資的最大障礙。93%的美國企業認為,死板的工作時間規定大大削弱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降低了生產效率,導致法國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和活力。與此同時,很多法國本土企業也選擇到其他國家開設工廠,以便減少35小時工作制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此雙重打擊下,使得法國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導致到2005年,法國失業率突破10%,創下了10年來新高。
事實上,工作共享只能說是一種消極的就業救助措施,它對于就業問題的解決著眼的是“節流”,而不是“開源”,也就是說,實行“工作機會分享制”下所產生的就業機會充其量不過是對現有工作總量的一次再分配而已,并不是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相比之下,日本政府的做法更加值得借鑒。日本政府在制定2009年財政支出預算案時表示,將通過以環保和醫療保健領域為支柱的新型經濟增長戰略,在未來3年內創造160萬個就業崗位。據此,日本政府確定了具體增加就業的行業和崗位,其中在護理、農業和環境領域列出了206個新增就業示范部門。這些看似冷僻的行業,有的是“就業不足”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有的則是需要擴大就業的正在起步的朝陽行業。這些行業不僅最容易增加就業崗位,政府也能借此調整、優化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影響更加深遠。▲(本文作者為旅加學者)
環球時報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