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交
1. 問題提出 桃江縣城關鎮一中是一個位于山區小鎮且規模較大的初級中學,學校現有24個班級,其中七年級有八個班。92%以上的學生都居住在鎮上,離學校不遠,8%的學生為留守孩子,大都居住在鄉下。由于社會的進步,黨和國家政策的英明,加上父輩們的辛勤勞動,我們班的同學都生活在十分幸福的環境里,衣食無憂,學習條件十分良好。正因如此,父母、爺爺、奶奶等至親長輩更期希望的是我們努力學習,如何把學業成績提升上去,卻很少要求我們做做家務事。難道衡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僅僅是看他學業成績的高低嗎?做點家務事,就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嗎?如果不影響學習,同學們近幾個月又做了多少次家務勞動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班的科技興趣小組在班主任老師和科技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與考察活動,每個月的中旬發一張問卷,由學生填寫,然后收卷統計分析了活動結果。
2. 活動適用對象 年齡為11-14歲的初中學生。重點為七年級學生。
3. 活動目的 (1)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而獲取信息,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
(2)幫助家庭做做家務以及幫助有困難的人行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3)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和新型的親子關系,培養學生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優秀德行。
(4)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應用的最終目的在于體現自己為社會所創造的財富,進而去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與目標。
4. 活動準備 全班同學62人,分成六組,其中二組各11人,其它4組各10人,每組分正副組長各1人,各負責5-6個同學的信息采集,包括暗訪,并收取問卷。科技小組長準備好一張小組信息統計和分析表格,組員各填寫一張活動情況記載表。
5. 活動內容
5.1 家務勞動范圍較廣,只要能減輕父母在家里的勞動強度,甚至講講學校、社會上的新鮮事情以幫父母消除一天勞動后的精神疲勞,亦或陪伴有病在身的長輩散散步、聊聊天,達到長輩們心情愉快為目的等都可以認為是家務勞動。組員必須匯報每月每周每天的活動次數和時間長短。
5.2 具體的體力勞動有:做飯炒菜、洗碗、抹桌子、拖地面、帶小孩、洗衣服、收拾晾曬的被服和食物,倒垃圾、幫長輩送飯收攤,甚至幫家里買煤炭和生活日用品等等。
5.3 發表自己的勞動感受,以及參與同學討論和建議“怎樣做好家務,不耽誤學習”的話題。并將好的建議填寫在表格上。
5.4 每月收集小組活動情況記載表,并進行一次小組討論,小組長將統計結果和意見交給科技活動小組長,并由組長統計本月全班同學的活動情況,并組織召開一次班級總結大會。對經常性做家務的同學給予表揚,對哪些極少和做得較少的同學提出合理性建議,最后由一位或幾位科技小組成員根據活動情況寫成一篇高質量的科技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交輔導老師修改。
5.5 三個月后,根據活動情況記載表的總結果,評選出“家務勞動先進個人”和“優秀科技活動小選手”若干名,班主任和班級任課教師一并參加,并由老師頒發獎狀予以表彰。

6. 總結和思考 我們調查的班有62位同學,其中有54位學同住在學校附近的小鎮上,38位同學的父母為上班一族,8位同學的父母有一人在家做家務,一人上班,8位同學的父母全是下崗職工,在街上做些小生意,另有8位同學來自農村,父母全都到外地打工,本人寄養在親戚和老師家里,屬留守子女。其中男同學38人,女同學24人。每天到校時間為上午6:30-11:50,下午2:00-5:30。有兩位同學的父母長期養病在家。由于全都是獨生子女,故絕大部分為三口之家,有5位同學是爺爺奶奶和他們一家住在一起。因為絕大部分屬小康之家,加上孩子又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對他們關懷備至,許多家務勞動都沒有讓他們動手去做,每天都是“吃飯-學習-睡眠”的單一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少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勞動不習慣,甚至不愛勞動的后果,以致有的孩子連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懶得去做的現象。通過這次活動,不僅讓一部分學生改變了不愛勞動,不敬父母,生活懶散的壞習慣,更讓全班學生認識到“勞動光榮,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人生真諦。只有關心他人,孝敬父母,熱愛勞動,就可算是一個品行比較高尚的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但愿本次活動能長久持續的進行下去。
收稿日期:20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