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圣聰
原本在南臺灣嘉義炒得火熱的故宮南院,最近傳出有意改為“花卉文化博物館”,消息一出,引起民進黨人士大加撻伐。其實,這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藍綠雙方都在瞎扯,“張飛打岳飛又怎能打出交集呢?”
臺北故宮南遷,本是民進黨在位時期的“重要政績”。如果民進黨當時拿得出配套措施,這還說得過去,偏偏規劃之初就傳出弊案,在2005年招標前一天,原有1.2億元新臺幣的項目顧問費,一下子就被提高到約1.8億元新臺幣。中間差價到底是怎么回事,到現在還沒人搞得清楚,只知道這是涉及當時高層“不能說的秘密”。
四年過去了,故宮南院幾乎成為專養蚊子的地方,三個半月只有兩萬人次參觀。每天不到兩百人進場的故宮南院,總預算為59億元新臺幣,卻因為附近地質問題,要花6億元新臺幣整地,否則就會有地層下陷的危機。結果,整地卻整出弊案和稀稀疏疏的人潮,還有附近高得離譜的房地產價格,這也難怪臺北故宮心急。
但話說回來,藍綠兩黨對于故宮南院都沒有用心。到現在59億元新臺幣的總預算還沒有撥發下來,讓嘉義鄉親望穿秋水。突然,又在完全無預警的情況下,提出要增加10億元新臺幣規劃“花卉文化博物館”。當一個說謊氣球被刺破后,接著又吹起更夸張的大氣球,難怪搞得嘉義鄉親惱火。但民進黨掌權的地方政府,也沒好到哪兒去。南臺灣附近民眾要到故宮南院,得花上好幾個小時等候交通工具,正常人哪能受得了這股怨氣!
高層不認賬,心胸固然狹窄;地方吹法螺,同樣未見高明。故宮南院就在藍綠政客相互推諉下,模糊原有文化定位,成為政客計算心機的角力場。我們倒要問問,故宮南院究竟是要傳承文化用呢?還是一個政客的點鈔機?走在族群的鋼索上,讓臺灣在看待許多問題時,都必須要戴上有色眼鏡。前一陣子的郭冠英變成“范蘭欽”,最近的故宮南院“花卉館”也是如此。
當應該執行的政策被打折扣時,自然提供有心人士挑動敏感神經的溫床。解決之道其實無他,就是為政者不能老當“好人好事代表”,而是要“做對的事”,用盡最快的速度追求效率和效益。對臺灣民眾來說,“好人”和“笨蛋”這兩個名詞,有時候講得卻是同一件事!▲(本文作者為臺灣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