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紅
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你的孩子就能走多遠。當今時代發展的速度和未知性使“具有冒險精神”愈發成為一個褒義詞。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據《科學》雜志網站報道,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索尼婭·卡維格里研究了14對老鼠,每對都由一只勇敢老鼠和一只膽小老鼠構成。卡維格里把它們放在新的環境里,到處都是它們不熟悉的事物。勇敢老鼠很快積極地對周圍環境展開探索,但膽小的老鼠卻畏縮起來,不愿活動。研究的結果是,膽小的動物比那些不畏懼的動物死得快,其速率大約快60%。這一比率若換算成人的壽命之比,大約是10年的差距。這也許就是長壽老人都是飽經風霜而不是養尊處優的原因吧。
你的寶寶愛冒險嗎?陪伴愛冒險的寶寶你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氣嗎,作為父母,你又如何保護孩子的冒險精神,并逐漸引導到對其發展有利的方向呢?看看媽媽們的不同做法吧。
禁止冒險與教會技能:
情境:在鄰居家,你的小寶寶伸手去抓小貓
壞媽媽:“別亂碰它,它會撓你!……看看,撓著了吧,叫你別碰它。”
好媽媽:“你喜歡小貓咪是嗎?那好,媽媽告訴你,貓咪喜歡別人摸它的頭和下巴。來,你試試……”
你如果想靠禁止來把愛冒險的寶寶放進“保險箱”,會是一個疲憊而徒勞的過程。而教會寶寶更多的技能,不僅可以減少寶寶的受傷幾率,還可以逐漸使寶寶建立起他自己的冒險規則,這對寶寶的一生都是受用不盡的。我們不可能永遠不眨眼地看著寶寶,那就讓寶寶在我們的陪伴下,有更多鍛煉的機會,而不是用我們的愛來剝奪他們鍛煉的機會。這就是寶寶的冒險精神會逐漸發展成為勇敢或是魯莽的分水嶺。比如當寶寶攀爬的時候教會其如何抓牢,如何防護摔倒;當寶寶去觸摸危險性的東西時,告知其危險性,并教會寶寶正確的使用方式;當寶寶失敗時,耐心地陪寶寶多練習……這樣,就可以讓寶寶擁有托爾斯泰描述的勇敢:“勇敢就是怕你應當害怕的東西,不怕你不應當害怕的東西。”
小貼士:上幼兒園的寶寶如果愛冒險,經常會受到老師和同伴的指責:在公共場合愛攀登的寶寶也經常愛到呵斥,這些對寶寶的自尊心會有所傷害。最好告訴寶寶在幼兒園和公共場合的時候不要做這些冒險活動,不是因為這些是錯的,是因為如果小刪友都這樣做,老師會很為難。可以等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再做,并盡量提供合理的場合。比如騎在爸爸肩膀上打掃屋頂,就是冒險寶寶很喜歡的活動之一。
夸張“創傷”與平靜處理
壞媽媽大喊大叫道:“天哪!疼死了吧,怎么辦啊,快上醫院吧!”
好媽媽平靜而且關心地問:“疼嗎?讓媽媽檢查一下。”如果確認無大礙,就說:“寶寶別哭了,你打算享受別人享受不到的快樂,就要有準備忍受別人忍受不了的痛苦。”同時給寶寶一個冰袋敷一下痛處。
如果你有個愛冒險的寶寶,如果你不想停止寶寶的冒險旅程,就要求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斷增長,并且要學習各種應急處理方式。你的鎮靜是孩子最好的安慰劑,讓孩子的注意力由疼痛轉移到如何避免及如何處理上來,讓寶寶逐漸學會自我保護。遠比我們一直做保護者要有用。不要以為孩子疼了就不會再做類似的蠢事,由于寶寶的長時記憶發展還未完善。所以,“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事會時有發生。
小貼士:出現傷害時,不要一味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更不要推在物品上,我們經常看到家長會在弦子磕到桌子打桌子,磕到椅子打椅子,還一邊說“打你!誰讓你磕我們的寶寶!”這樣做往小了說,不會讓寶寶提高經驗值,往大了說,會讓寶寶成為不負責任的人。好媽媽會領看寶寶的小手說:“哦?這里有個椅子,我們要繞開走。”邊走邊說:“哈哈,寶寶學會繞開走了!”
以“省事兒”為目標與孩子的發展為目標:
壞媽媽想:整天這么提心吊膽,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好媽媽想:我的寶寶很不同,如何能讓他的天性更好地發展呢?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除了擔心寶寶的安全,最想讓這種冒險行為消失的力量,就來源于你的疲勞和對“省事兒”的向往。
小貼士:評估一下,你的辛苦換來的如果是寶寶能力的增長,那就如你投資了績優股,未來收益不可估量:如果你的疲勞只是把冒險寶寶管成了“乖寶寶”,那你的未來收益可能大幅縮水。
其實,如果你有一個愛冒險的寶寶,首先應該恭喜你,因為這起碼說明你的寶寶安全感很強,而他的安全感很可能來源于你無條件且穩定的愛。有安全感的寶寶更加自信、情緒穩定,自在的感覺會油然產生,這樣的人才能勇敢地去冒險,才能不怕艱苦。在安全的前提下,請用你的愛托起寶寶去攀登險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