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健
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教學在每門科學中逐漸滲透,能力目標要求逐漸提高。但是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探究,仍有好多教師感到茫然。那么,如何讓教學過程中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或者說更有效呢?
首先應該明確。探究實驗活動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初步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探究到今天,固然在課堂上老師們用的熟練頻繁,但是,不難看到在應用的時候,多數老師要求過死,生硬機械,主要表現在:重視結果忽視過程;重視結論,忽視過程;重視表面現象,忽視層次的深入,重視環節演練,忽視演練中的疑惑。因此探究的結果更多是流于形式,使學生獲得的只是教師刻意授傳的過程和結論。事實上,由于器材、環境、知識水準、操作技能等原因,學生的實驗結果和結論有時誤差較大,這就要求教師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以應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科學家的發現不是一次實驗就能成功的,更何況是我們的學生。所以學生的探究活動本來就是一個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而且失敗的幾率可能比科學家更大。那么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就是盡可能的避免失敗現象的出現。
其次,我認為教學中,可將探究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另一類是課外的探究活動。對于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其實是在教師引導下的驗證探究,它的特點是,結論是教師已知的而且是正確的,步驟是教師已知而且基本上是設計好了的,只要求學生能按照教師的教學程序和思維設計能按部就班的完成探究活動,得出所謂的結論,以和科學家的結論相吻合,以達到學生理解問題并獲得能力的目標。這類探究活動對教師的教學有很高的要求,要學生在教師的調控之下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明確探究活動的導向
為了能有效地對課題進行探究,一方面通過課題的學習,明確探究目的,領會其出發點,另一方面讓學生真正參與探究,感受其成功的樂趣。這兩者的主要日的都是使學生學會思考。那么,如何選擇課題學習的內容,并使學生真正參與探究呢?課題的選擇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不宜太難、太泛。另外,所選擇的內容要有適當的開放性,不宜太專,也不要求全。
二、創設適宜的探究情境
教師將探究的情境創設得越巧妙,學生探究的動機就越強烈,探究的欲望就越高漲,探究的收獲也就越大。這樣就為探究性教學營造了“學生是研究者,學生似科學家”的生動活潑、并帶有一定創造性的氛圍和情景。情景的創設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由教師、學生講述或交流而引入,人為創設;二是就實際問題(如實驗中的難題)展開探究。
三、引導好探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教師的合理引導是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關鍵所在。教師設計的方案不代表學生的方案,但是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設計出可行性方案,為方案的進一步實施做好引導,而且在探究過程中,堅持把指導重點放在“指導方法,解答疑難”上,不要干預和指揮學生的探究,只有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生明顯偏差和問題時,教師才作適當點撥。一定要教育學生摒棄習慣了的依賴思想,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個環節可能是整堂課的核心,時間也可能占據整堂課時間的一半以上,但是,也正在這一環節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往往同時得以體現,這一環節的實施,完全決定教學目標是否能順利完成。也正是由于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導致教師放不開,放不下,使探究過程顯的過硬,過死而條文化,教師直接設計實驗方法,設計實驗步驟,學生填鴨式的完成,這一現象司空見慣。為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在上一環節中,教師就應該在備課上下功夫,找到誘導的方法和途徑,在誘導的策略上找到突破口,誘導學生能設計出方案,能找到實驗方法,能獨立的完成實驗探究。指導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督促學生按時按質完成好階段性探究任務,督促他們根據事實認真填寫探究活動記錄表中的有關內容,當學生在實際探究活動中難以實施時,指導教師必須及時參與探究活動,成為他們小組的一員,及時指導學生進行探究,以確保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在這一階段,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
四、指導好方案實施的交流總結
交流是為了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同時也是為了發現問題,在交流時,這個過程完全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察方式,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疑義,這些都可以作為問題展示給學生的,有些問題可能對我們來說正是要解決的,但是有些問題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甚至是歪曲了的現象,但是教師要注意不能忽略問題的出現,要找到解決的方案,或者有些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完全可以和學生一起解決,這樣的師生互動可能讓學生終生難忘。所以不怕有問題,怕的是老師忽略掩蓋問題,雖然教學有時進度被打亂,甚至還要花費一節課的時間來“善后”,但能讓學生積極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課題,這不正符合了我們教育的目的嗎?利弊互化,關鍵在怎樣看待、怎樣引導。更何況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
對于課外的探究活動,完全在于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興趣。課外本就是學生自己的時間,但是一名優秀的教師會帶給學生無窮的魅力,其魅力之一就在于教師的引導會讓學生在自己的天地里去研究有關的問題,課堂上興趣固然重要,但是畢竟課堂的知識框架是死的,優秀的教師之不同就在于把僵硬的框架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把僵硬的東西復原并使之更富有生命力。為此,教師應該做到:
1.充分利用好課外活動的探究時間,開放實驗室。課堂上不成功的實驗,或者對實驗有疑義的問題,或者不同的實驗做法,或者與課本上見解不同的地方,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等都可挪到這個時間來完成。這個過程完全允許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教師在這里的作用就是幫助他們改進實驗方法,解釋失敗原因,消除失敗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共性的問題,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措施補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課題。這很正常,正是問題或錯誤,才有了改進和創新。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學生的實驗,有可能用不到考試中去,但是很可能為他以后從事某種重要的課題研究鑒定基礎,他的這次不經意的發現,很可能推翻科學領域中某個大科學家的學術地位。
2.教師要學會啟發式誘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學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學會引導,事實大多數的發明和專利都上在生活中完成的,而不是在課堂上實現的。但是學生的這種探究完全來由學生的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比如學習電和磁后,小電動機的制作,各種發電現象的探究,都可以誘發學生在家庭中探究。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教師要善于誘導,善于了解,善于鼓勵,善于表揚,善于總結。
所以,探究活動中教師不要怕學生出現錯誤,不要怕學生走入彎路,我們的探究活動可能會培養一個小牛頓,也可能會扼殺一個科學家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