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四海
前幾年國外資本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外資或國外的風險資金,可能就沒有互聯網的今天,但是仔細分析中國各知名互聯網公司的股權結構,我們有理由問一句:中國互聯網的最大受益者是誰?
先看一下中國互聯網門戶方面的領軍企業新浪,經過多年的股權置換,到目前為止,創業期間的股東如姜豐年、王志東紛紛推出,連大股東段永基目前也僅僅剩余不到5%的股份,董事及管理層的持股僅占全部股份的7.1%,幾家國外投資公司或機構倒是占了超過20%的股份,還能說新浪是中國的公司嗎?中國人又在新浪占了多少股份?與新浪相比雖然sohu的董事及管理層持股達到26%,依然被國外機構占據了超過40%的股份,從根本上來講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如果說新浪、SOHU國外持股還不是太明顯的話,再看看在行業細分市場的NASDAQ上市公司,被國外公司控股或者間接控股的趨勢更加明顯,2006年51job已經賣給日本領先人力資源服務商recruit 15%的股份,而且規定未來三年recruit的股份可以達到40%:攜程網則更加徹底,創業人沈南鵬、梁建章等已經從最初接近20%的股份降低到2%多一點,倒是Rakuten及FMR等投資機構占據了接近35%的股份;在互聯網廣告領域獨樹一幟的分眾傳媒的創始人也由IPO前的40%被拋售至目前的16%,大部分被拋股份均被國外機構占據。
稍微好一些的可能是網易和百度,到2006年六月,丁磊及其管理層依然持有超過46%的股份,百度的李彥宏及管理層也持有超過30%的股份,作為中國最成功互聯網公司的騰訊上市前50%的股份已經被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購買,另外ABSA Bank也占有了10%的股份,創始人團隊目前僅擁有騰訊37.5%。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便是聯想即使把總部搬到了美國,美國人依然是聯想為一家中國公司,畢竟聯想是大股東,即使不在絕對控股。
上面這些中國最著名的上市公司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在國外某個島嶼注冊,當然之所以如此是為了方便上市,面對如此股權結構,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為誰打工不言自明。
上市公司如此,即使公司沒有上市,由于創業階段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是從國外VC拿到風險資金,又如何保證他的純正性,阿里巴巴上市使每個中國人都熱血沸騰,成為繼Google之后最大的互聯網公司IPO感到自豪,但真正控股阿里巴巴的確實Yahoo和軟銀,網上書店卓越被賣給了亞馬遜,中國人還有自己的網站嗎,如果還算是中國的公司,那Google也同樣可以被是做本土公司,因為在中國注冊的google中國同樣在中國繳稅,也增加了中國的就業,聯想收購IBM PC、宏基收購gateway都要經過美國政府的批準,而涉及未來中國互聯網未來的行業明星被外資壟斷國人確熟視無睹。
在《資本戰爭》中,作者一再講述資本家、銀行家剪羊毛,指的就是發展中國家辛辛苦苦掙得利益被銀行家輕易剪掉,連經濟高速發達的日本都不能幸免,不錯,美國政府可以負債、甚至可以破產,但只要金融、銀行系統還在,便可以重新建立國家、重新選舉政府,一旦代表了未來的中國互聯網經濟被國外資本壟斷,或許整個中國都會成為國外壟斷資本的打工仔。
作為一個個體,為誰打工并不關鍵,但國家的利益、下一代的利益又有誰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