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龍
與其他地方的土地流轉試驗相比,浙江的獨特之處在于,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農民實驗,先有農民自發的大規模土地流轉,再有政策的規范協調。政府跟在農民身后“摸著石頭過河”
1995年冬天,不到30歲的拖拉機手俞德苗承包了村里的158畝集體土地,他是浙江省諸暨市王家井鎮會義橋村的村民。在浙江農村,想要掙錢,除了“開工廠”,就是“進工廠”,沒誰指望種田能掙錢。更何況,開拖拉機的俞德苗很少在田里干活。老婆為這件事和他吵了一架。
158畝承包地,忙得俞德苗“一年老了10歲”。插秧、收割都至少需要70個人來幫忙才能完成。堂弟想把撂荒的土地流轉給他,條件是“一年100斤稻谷”。這塊近一畝半的水田緊挨著他家的承包田,然而俞德苗怎么也不肯接受。在人力有限、產量不能大幅提高而支付人力需要工資的前提下,種得多就意味著賠得多,撂荒的土地,即使是白送他也不敢要的。
失敗的機插試驗
距離俞德苗家不到5里路的王家井鎮農村工作辦公室,幾乎每個月,辦公室都會給他這樣的種糧大戶辦培訓班,教授種糧技巧。俞德苗在這里認識了山塘村、關湖村的種糧大戶盧丹平、宣錫波、徐建安。四個人均有超過百畝的土地,卻又都是種田新手,之前充其量種過家里不到一畝的責任田。培訓會上,四人經常交流失敗的經驗。
熟絡之后四人達成協議,農忙的時候互通有無。四家都有收割機和耕田機,誰家忙不過來,大家就運機器去幫忙。合作社的雛形在這個培訓班上形成了。當時誰也不會料到,十年之后,這個四人互助團體擴大到了500戶之多,工商部門還會給他們頒發營業執照。
1998年,鎮農機站買來一臺插秧機,準備試驗推廣。四個種糧大戶一合計,打算做這個機插試驗,如果機器育秧成功,可以節省近七成的人力。騰出的精力,足夠去種周邊撂荒的土地,擴大耕地規模的想法似乎伸手就可以夠得著了。
誰都沒有見過機插,農機站的技術員也不太會用。就在其他幾戶還有點遲疑的時候,俞德苗已經一口氣從鎮里拉了1600斤稻種,這些稻種,足夠種200畝土地。他和老婆商量了一晚上,得出的結論是“要做就做大”。
按照技術員教的方法,試驗在俞德苗的田里開始了。
第二天,育秧盒里白色的嫩芽開始冒頭,四個人在俞德苗家里喝了兩瓶紹酒,很盡興。
第四天,嫩芽長了一厘米高,并開始變綠。四個人蹲在田邊,話題集中在土地流轉上:開春了,周圍還有多少土地可以流轉過來?機器合伙買,還是每家一臺?
第六天,希望破滅。嫩芽由白轉綠,又由綠轉黃。1600斤的稻種,全泡湯了。
大家聚在一起分析原因,得出的結論是施肥過多,因為育苗倒出來的土,被鄰居拿去鋪在絲瓜地里,長出兩米高的絲瓜不出一周全死光了。
此次試驗,使四人對機插心有余悸,寧愿花大價錢人工種植,也不敢再碰。流轉土地的事情,也隨之泡湯。
四人的合作也僅限于交流經驗、互相幫忙,不再敢作擴大嘗試。
俞德苗終于干成了兩件大事
6年之后,試驗再次進行。
2004年,合作的成員擴大到7戶,成員全是鎮里的種糧大戶。大家的合作仍然是交流生產經驗,偶爾集中起來幫某個需要趕季節的成員做點活。生產效率的低下,讓大家自顧不暇。
市農機總站找到他們,再次推廣機插。這回市里面新來了一臺機器,如果機插試驗成功,這臺價值1.8萬元的機器可以用1萬元買回家,其余8000千元由農機站出資補貼。
此時只有徐建安家的田沒有下種了,有了先前的教訓,徐家只敢拿出30畝田,用250斤種子來做試驗。
一個月過去,秧苗長勢順利,急性子的俞德苗當即掏出1萬元買回了那臺機器。
這次試驗確實是出乎意料地成功了,大家隔三差五到徐家的田里看機插苗的長勢。收割的時候,做試驗的30畝田,每畝多收了近100斤稻谷。
機插試驗成功的第二年,俞德苗辦成了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是自他承包村集體土地后,琢磨了近10年不敢動手的事情。
第一件大事是,這個互助的團體有了正式名分,他們成立了合作社。除了原來的7戶老成員,鎮農辦牽線搭橋,另有3個種糧大戶也加入了進來。10戶種糧大戶一起成立了德苗農機合作社。
2005年的1月1日,《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實施,法規鼓勵農民合作社擴大規模,承認了農民合作社的企業法人資格,并允許從事相關農產品的生產、服務、經營。這是中國第一部關于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專門法規。

2005年8月,德苗農村專業合作社拿到了浙江省工商局頒發的《農機合作社營業執照》,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可以種自己的田,還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外經營,通過幫別人種田獲取利潤。
對于合作社來說,更好的消息是:農民購買農機設備,政府負責補貼一半,合作社里每人都花9000元買了價值18000的插秧機。這一年,合作社的機插面積達到了2000畝。
10臺拖拉機,載著耕地機、插秧機排開在地頭。俞德苗說,“頭一次找到了當農民老板的感覺!”
另一件事情,是俞德苗把會義橋村近百畝的土地流轉到自己手中。
流入俞德苗手中的土地,都是村里人不愿或者沒時間種的,協議價格是每畝田每年100斤稻谷。
有了機器插秧,以前需要請70個人來做的事情,現在10個人就能完成。合作社為了便于農田管理,統一了糧食品種,效率因此又提高了一成。“德苗社”的成員都迫不及待地想擴大種植規模,而鎮里的土地,在2005年里幾乎被種糧大戶們全部盤活。德苗合作社在俞德苗的承包地邊花15萬元修了一個近兩畝地的廠房,存放農機設備。
這一年,浙江的土地流轉也達到了高峰,全省耕地面積的近三成進入流轉。10 月,浙江省農業廳在溫嶺市箬橫鎮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進行土地規模流轉的試驗。
政府和農民一起“摸著石頭過河”
2005年到2008年,是“德苗社”發展最旺盛的三年。德苗合作社購買了兩臺大型糧食烘干機,社里固定資產超過了50萬。
當初的10戶社員,成為合作社的十大股東,俞德苗的農業設備出資作價80萬,其余九大股東每人作價30萬。普通農民是沒有資格成為股東的,只能成為社員,社員們可以將土地交給股東種植,收取固定的回報,也可以由股東提供農業機械服務,交納服務費。
俞德苗新修的樓房像別墅。客廳里,掛上全國種糧大戶、紹興市勞動模范的獎狀。
但合作社開始面臨擴大化的瓶頸。外出打工、做生意的農民土地,合作社基本上都盤活了。在家種地的農民,卻不大愿意把地交給合作社種,按照規矩,合作社為每畝田每年支付100斤稻谷,利潤太低。
股東們每次聚在一起干活吃飯,都會無比憧憬地說:“地是越多越好啊!”
但“德苗社”的生產能力已經出現過剩傾向。機器放的時候比用的時候多。
“幾乎每個合作社都面臨土地流轉的瓶頸。”浙江省工商局企業管理處闕利明科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浙江的農民合作社2006年到2008年三年間也如雨后春筍般瘋長,據浙江省工商廳的統計數據,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浙江已涌現出10900家農民合作社。截至2008年底,浙江的土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的28.9%,三成農民參與了土地流轉。
“農民依靠土地流轉致富的需求十分旺盛,然而傳統的轉包、出租流轉方式,農民真正獲得的收益很低”,闕利明說,“咱們浙江農民的創造性已經發揮到很高水平了,沒有辦法突破的瓶頸,只能由政府部門來想辦法協調。”
2009年1月,諸暨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意見》,意見規定,今后三年每年投入500萬元財政資金,對流轉雙方進行資金補助。
浙江各地也陸續出臺優惠政策。嘉興市對本市新增連片土地流轉10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的,由財政一次性給予每畝200元補助。義烏市財政不但從2009年起,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土地流轉的補助與獎勵,還成立市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實現流轉雙方供求信息的對接。
最直接的解決方案,由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浙江省農業廳給了出來。
解決的辦法是:允許農民建立土地流轉的專業合作社,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作為資本入股合作社,把地交給合作社種,就可以享受合作社的盈利分紅。這個政策也意味著,入股的農民收益,不再是每畝100斤稻谷的收入,而可能按照合作社的盈利增加許多。
3月15日,《浙江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暫行辦法》開始推行。
辦法頒布之后,俞德苗領到了一個新的工商營業執照,與他一起領到工商營業執照的,還有浙江省其他11個合作社大戶。
執筆此項辦法的浙江省工商局企業處辦公室科長胡振華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雖然經過了省里各部門的六七次論證,我們提供的也僅僅是一個解決土地流轉問題的初步設想,不敢貿然大規模推行。政府部門只能密切關注這12個合作社的動態,再根據反饋做調整。”
俞德苗到鎮里請求農辦的人允許他寫個廣告,并把這些廣告貼在各村最熱鬧的集市,廣告上寫著,在家種田的村民可以成為合作社股東,將土地的承包權作價入股,按比例享受合作社分紅;來合作社干活,還可以掙每天50元的工資。
“跟以前改機械插秧一樣,這也是我們的一個試驗,先試試,不好用,再想其他的辦法吧。”俞德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