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靜
電影里的總統,雖只是一個符合了時代特征的藝術形象,也可能影響時代、超越時代,成為現實生活的預演。
今年一月,美國總統小布什的任期宣告結束,喜歡拍政治題材的大導演奧利弗·斯通早就準備好了一份大禮獻給這位美國人都喜歡的總統——片名就叫《布什》,英文更簡單,只有一個字母:“w”,也就是喬治·沃克·布什的中間名“沃克”的縮寫。
其實,美國人并不把總統當成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所以什么片子里都可能出現總統,諷刺、嘲笑、歌頌都是藝術創作的范疇,而表達政治觀點的總統電影則可能影響到政治決策。總體而言,好萊塢電影里的美國總統,是折射了時代特征的藝術形象。理想的總統形象
電影是最能反映美國人共同理想的力量之一,好萊塢喜歡拿總統說事,無論真實或者虛構。總統形象是美國思想與神話的載體,是表現美國理想與夢幻的手段。美國人心中理想的總統要具有艾森豪威爾的安詳與鎮定,福特的誠實與坦率,尼克松的堅韌毅力,肯尼迪的知識水準和約翰遜的天賦才能——如此接近完美形象的總統只可能在好萊塢的銀幕世界里才會出現。
《空軍一號》
空軍一號是美國總統出行的專用飛機,同時也是美國力量的象征。電影的主人公是越戰英雄出身的美國總統吉姆·馬歇爾(哈里森·福特飾),他強硬表態“要對恐怖分子開戰”。在一次出訪俄羅斯回國的途中,他乘坐的空軍一號被恐怖分子劫持,英勇的總統以他的智謀、勇氣和非凡的力量,逆轉了危機,破除了陰謀,拯救了美國。哈里森·福特代表著美國人心目中總統的正面形象——沉著、機警、勇敢。
《獨立日》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國慶日前夕,邪惡的外星艦隊大舉包圍地球,并對美國的幾個大城市展開了致命的攻擊。智勇雙全的美國總統(比爾·普爾曼飾)號召世界各國共御外辱,將七月四日變成地球的獨立日!在電腦專家等人的協助下,地球人對外星人展開全面反攻,總統大人更是親自駕駛戰斗機沖上第一線。影片中的總統頭腦冷靜、勇敢果斷、年輕英俊,還能身體力行上戰場,簡直就是美國人心目中完美總統的化身。
為真實人物立傳
如今已無法考據最早的總統傳記片拍于何時,不過從二十世紀的最初年代起,美國民眾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也是銀幕上出現次數最多的總統——林肯,就出現在一些對美國新移民進行美國史教育的短片中,猶如民族的圖騰,代表了一切愛國主義的統一意愿。
《少年林肯》
《少年林肯》是約翰·福特在《關山飛渡》取得巨大成功后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他巧妙地避開了林肯總統政治生涯中的大事件,反而聚焦于他年輕時代在伊利諾斯州擔任實習律師時的生活。少年時代的林肯跟其他那些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沒什么兩樣,但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在法律領域嶄露頭角,進而鋪平了以后的從政之路。《少年林肯》簡直就是一個“美國夢”的完美詮釋,更是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復蘇,進入上升時期,美國人對于國家信任感的最具象征的展示。
《尼克松》
1974年,美國陷在越南的戰火中無法自拔,國內的反戰聲浪越來越大,恰逢此時,總統在議會安裝竊聽器的大丑聞——“水門事件”發生,讓人們對政治失去了信心。奧利弗·斯通在1995年拍攝的《尼克松》就試圖記錄這一歷史時刻,審視尼克松總統充滿矛盾的政治生涯。電影中細節龐雜,虛構的情節和現實故事交織不清。但其實只需一句話就可以點明奧利弗·斯通對于總統制度的態度:片中一位女學生質問尼克松,“為什么你作為總統制止不了越南戰爭?是不是因為這個制度?”尼克松似有所悟地向手下人說:“她懂得我花了二十五年時間搞政治才懂得的事情。”影片曾榮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及最佳電影配樂等四項奧斯卡提名。
《布什》
在好萊塢不乏關于布什的影片,但真正以傳記片的形式去全面的表現布什的一生,本片還是第一次。影片將忠實地再現這位總統一生中的幾個階段:讀大學時他是出身豪門的問題青年,酗酒成性,不斷闖禍;中年階段他依然沒能擺脫成功父親的陰影:當上總統后,他一意孤行地發起反恐戰爭,卻也終于超越了父親——連任總統成功。
表達政治觀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相對于克林頓、小布什等新一代的美國總統所體現出的時代特征,好萊塢的銀幕上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總統角色,掀起了一股“銀幕總統熱”。有趣的是,這些影片大部分采用與過去傳統的總統形象完全背道而馳的手法,丑化、諷刺、挖苦作為國家政治代表人物的總統,以表達制作者的政治觀點,評論、抨擊時政。
《原色》
本片根據全美最暢銷小說改編,看著約翰·特拉沃爾塔一頭白發的扮相你就能猜到,他飾演的杰克·史坦頓總統是在映射克林頓,影片的大膽令人咋舌。在電影拍攝的時候,正值克林頓“拉鏈門丑聞”正如火如荼之際,所以本片不免帶有丑化的色彩,卻也切中時弊。杰克·史坦頓是善于傾聽百姓心聲、了解民間疾苦、富于領袖感染力的總統競選人,但卻有個致命弱點——好色,他逃脫兵役、玩弄女人、使少女懷孕。電影更揭露了美國選舉制度的不可靠——史坦頓為掩蓋劣跡不折手段,最后卻成功當選美國總統。
《白宮奇緣》
當美國總統愛上激進的環保主義美女,他不但要面對媒體的批評,處理國家大事,更要小心翼翼地追求美女,平衡她激進的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因為電影拍攝于克林頓執政時期,令人不得不將影片中風流浪漫的總統與現實人物做聯系。虧得扮演者邁克爾·道格拉斯能處理得游刃有余,讓美國人民感慨,當總統真是不容易啊!《Koln Concert》
Keith Jarrett于1945年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Allentown,3歲開始學習鋼琴,并嘗試自己作曲,6歲時舉行了首場個人音樂會。上世紀60年代,他對爵士樂產生了濃厚興趣,先后曾是Art Blakey和Miles Davis重奏樂團的成員。70年代,Keith沉迷于鋼琴獨奏,他在音樂會上即興演奏的方式讓他一時名聲大噪,成為了新一代著名的現代鋼琴大師,并開辟了爵士鋼琴獨奏的新紀元。
《Koln Concert》即“科隆音樂會”之意,是Keith于1975年在歐洲進行的“Solo Concert”巡回演出中位于德國科隆舉行的一場。當時,因為使用了一架音色不夠完美的鋼琴,迫使Keith的彈奏不得不集中于鋼琴的中音部分,結果卻創作出有別于他以往所有作品的全然不同的音樂語言。他用流暢的鋼琴聲建筑了一個夢幻的世界,在Keith的世界里,山川、河流、教堂、鮮花等等都是細碎而模糊的,聽眾可以清晰地感受它們但卻無法觸摸,猶如置身于美夢中。這張唱片成為了爵士音樂史上的奇跡,是鋼琴即興現場演奏的永恒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