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拍的《熊貓回家路》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公映,讓這部本來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影片,頓時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雖然不少人對這部劇情稍顯拖沓、節奏發展緩慢的影片表示“受不了”,但每當熊貓出場的時候,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發出了熱鬧又溫馨的笑聲。
“熊貓演員最難伺候”
一個小男孩和一只迷路小熊貓的故事,聽起來很溫情的電影,對于任何一個導演來說,卻是最難拍的兩類對象,兒童和動物。俞鐘說,正是因為這兩個難點,才讓他有機會成為該片的導演,“他們(制片方)看了我以前的作品,發現我有拍兒童的經驗(《我的兄弟姐妹》),也拍過動物(《香巴拉信使》),最重要的是,我有野外拍攝的經驗,所以最后選擇了我?!?/p>
投入拍攝后,我發現遇上了最大牌的演員。每只熊貓每次最長的拍攝時間是一個小時,超過這個時間,熊貓就必須休息。而且我們拍的是小熊貓,規矩更多。不能讓它太興奮,否則它會不吃東西,或者拉稀。
為了達到百分百真熊貓出演的效果,劇組沒少受罪,尤其是一場熊貓“暈倒”的戲,我們不能給它吃安眠藥,也不能給它打針,只能等它睡著,假裝是暈了。但連續換了幾只熊貓,都不肯睡,結果等了10天。
“經歷過地震才知道生命寶貴”
《熊貓回家路》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劇組也深入臥龍自然保護區及四姑娘山等地拍攝。俞鐘說,拍片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希望能將四川臥龍和四姑娘山等地的明媚風光帶到觀眾眼前,因此工作人員費盡心思尋找最美麗、最壯闊的景點拍攝,據攝影指導鄒連友透露,很多時候,他和導演都是邊拍邊找最適合的景色拍攝。
不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八級汶川特大地震突襲四川臥龍等地。震發當時,《熊貓回家路》還有28位工作人員組成的小組。俞鐘回憶道:“5月12日早上我們還在臥龍熊貓中心,吃完午飯后,天氣變陰了,我就想天氣不好不能拍熊貓,就請攝制人員去山上拍些空景。地震發生前半個小時,我還站在懸崖下拍,就在這時,地震發生了?!?/p>
我親眼見到就在眼前的山從正中央裂開,倒在工作人員面前,兩座山之間的路也被巨石淹沒。當時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帶著所有工作人員安全撤離,那是我的職責?!睌z制人員因此決定步行回到臥龍等待救援,沒想到回臥龍的路也被堵死,因此又朝反方向四姑娘山行走,一行人就這樣露宿野外,直到在四姑娘山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落,才找著了臨時住所。
在大自然的威力無情地摧毀人類家園的同時,人性的堅強和溫暖也讓我們感動。我們撤下來后,到四姑娘山的小村落尋求支持,當時劇組全都饑寒交迫,一位名叫老七的男士和他的妻子正在收拾行李準備離開,但見著我們,反而留下來幫助我們,他打開自己的廚房請我們吃東西,還把所有的毯子都給了我們,盡管他的家園已在災難中被催毀。在大家覺得最無助的時候,老七還不斷地以“要堅強、要有希望”來鼓勵我們,他的堅強和溫情讓大家感動不已。
“我不是煽情導演”
在地震中,位于臥龍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此次地震中損失慘重,其中在《熊貓回家路》中演出熊貓媽媽角色的毛毛,因房舍遭巨石砸中損毀而罹難。這個故事,成了《熊貓回家路》宣傳過程中被反復提起的元素,在讓許多人感動的同時,也遭到了“刻意煽情”的質疑。對于這樣的稱呼,俞鐘顯得很不服氣,“我不是煽情導演?!?/p>
我只是愿意捕捉生命中的那些讓人感動的故事,并非刻意煽情。這樣一部以熊貓為主角的電影,其實也是沖著熊貓和孩子的可愛去的,并不是為了刻意的煽情。我們也并不是沖著《功夫熊貓》才拍這部電影,我們前后籌備了3年多時間,根本就不了解夢工廠的情況。
終結者同:救世軍 Terminator Sal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