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吸煙太多,2009年6月30日,現代舞大師皮娜·鮑什最終被肺癌奪去了生命,終年68歲。
“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
《穆勒咖啡屋》、《春之祭》……皮娜·鮑什因一大串杰出的舞蹈作品為觀眾熟知。
德國表現主義與美國現代舞蹈兩種風格的碰撞,成為皮娜·鮑什創立“舞蹈劇場”風格的新火花。盡管她的處女作《片段》未引起轟動,但皮娜·鮑什憑《在時光的風中》參加每年在科隆舉行的歐洲新生代編舞家大賽,獲得首獎,一舉成名。
皮娜·鮑什認為,確立“舞蹈劇場”這個概念是為了獲得自由,比如在形式上可以用歌劇、音樂甚至舞臺設計的方式創造空間,可以任意運用道具,可以說話或不說話,跳舞或不跳舞;在內容上,“舞蹈劇場”可以包容很多東西,可以泛指任何藝術,或者生活。
她讓演員在演出中像平常人一樣在舞臺上走來走去,甚至做出化妝、說話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舞臺有時候鋪滿鮮花,有時候擱著桌椅、浴缸,有時候布置成一個生活場景中的咖啡館。
她總在尋找舞蹈動作的源頭,不斷地提問,舞者們會作出回答,從中找到某些東西。她最為人熟知的名言是:“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
“我在表演時經常很恐懼。”
“但我在表演時經常很恐懼。”皮娜·鮑什回憶說。后來為她寫傳的約亨·施密特認為,恐懼成為了皮娜·鮑什的生命與創作中最大的推動力。不過這是可以讓人有創造力的恐懼。皮娜·鮑什15歲進入埃森市福克旺學校學習古典芭蕾和現代舞,跟著舞團四處巡回演出。1960年春天,19歲的皮娜·鮑什又去紐約跟隨現代舞蹈大師進修,舞技越來越出色。1963年回到德國。
經過10年的演員和編舞創作實踐,從1973年開始,33歲的皮娜·鮑什開始出任德國的烏帕塔爾舞劇院Tanztheater Wuppertal藝術總監和首席編導,從這時開始,皮娜.鮑什馬上著手她的“舞蹈劇場”想法的實現。
兩年之后,她的根據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作品《春之祭》創作的同名作品立即引起轟動,評論稱之為“在約八十個《春之祭》版本中最為突出的”。
這以后,皮娜·鮑什繼續沿著她的“舞蹈劇場”方式創作下去。關于她和她的作品的評價很多,大概最為形象和準確的是,“一個未被加冕的舞蹈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