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上海要做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人聽了有點糾結,有點難過。
其實,這個話題,10年前就開始講了。前幾年,我和專門做“滬港競爭力研究”課題的段樵和伍鳳儀教授來往很多,聽他們講述雙城此消彼長的故事,很有點唏噓。

有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有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如果上海成功,就意味著香港今天的地位要下降。所以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道路上一定會面臨來自香港的激烈競爭。
香港搞金融,養活很多人。可以說,過去半個世紀,香港發跡的人物之中,很少和金融沒有關系的。香港采用英式的法律;會計制度也是全球化的;英文是官方語言。對于生意人更加吸引的是,資金的流入和流出香港都完全不受限制;加上稅率很低,個人所得稅15%,有限公司12.5%,比起全世界絕大多數城市都低。另外,資金進出香港限制很少。這樣也非常吸引。相比之下,人民幣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國際流通貨幣,所以大陸資金的進出當然受到一定限制。
不過往深里面看,上海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趨勢非常明顯,不到你不信服。香港的人口只有700多萬。香港人買賣股票占每天聯交所的成交金額只有35%,65%是外國資本在香港的買賣。上面的因素也使香港股市無法擺脫外國股市升降的影響。到2009年香港每天的成交額中超過55%的是國企、紅籌和民企股,也就是說如果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今天香港股市交易中的50%就會離開香港,因為香港只是一個供外資交易的場所,如果上海的買賣比香港方便,就會搶走香港50%的交易。熱錢游資從來是很現實的,哪里有錢賺去哪里,沒什么好說的。
不過,國際金融中心這個物事,聽起來拉風,實質上也很能吸引資金。但是,這樣的中心,其生活品質則未必就是如此相應的。以香港為例,在金融中心全盛的時候,地價高、房租高、物價高,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人,并不見得非??鞓?。香港知名的財經分析師曹仁超,在過去11年間香港人的收入是不升反降。真正收入增加的沒有幾類人。其中升幅最大的只是金融從業人員,理由是1998~2001年的“科技網絡熱潮”,2003~2007年是內地的國企和紅籌來港,所以為金融業提供了不少的商機,泡沫升漲,令到十一年來香港的人均收入出現兩極分化。在金融海嘯之前,很多在香港的外資金融機構服務中層人員的年薪是100萬美元,如果股票賺錢還有兩倍的年薪花紅,就是200萬美金的獎金。一個金融從業人員做的好的話有300萬美元年薪的收入,但是普通的打工人員的日子很難過。中學畢業者的月薪大約每個月6000港元,大學畢業只是每個月12000港元。可以說在過去的1997~2008年的10年間金融中心的形成使金融人員的收入增加了5倍,普通人的收入反而下跌30%。如果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樣的問題會不會在上海出現,就是10%的人的收入是很可觀的,90%的人的收入還是很低。
總之,國際金融中心的轉換,是財富和機會的大轉移,未來將是冒險家的樂園。膽大的、有資源的、有野心的人,可以試試運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則意味著更多的品牌選擇,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更多的海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