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基本的語法知識”需要掌握哪些呢?附錄中列出了實詞,虛詞,短語等,按照附錄中的語法體系:第一學年應進行漢字構成和實詞的教學;第二學年進行虛詞和短語類型的教學;第三學年進行句子成分和病句常見類型的教學,和高中的語法教學進行接軌。
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一條適合于職業學校學生的語法教學之路——語法教學與專業特色的結合。專題教學與常規課堂教學的結合。
下面談一下對于實詞教學的探索。
一、對于名、動、形三大類實詞的教學
新教材把實詞的歸納放在了下學期的附錄中。但學生在小學已經接觸到了名、動、形三大基本的實詞,因此在開學之初,語文進行了這三類實詞的專題教學。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詞類教學關鍵在于通過舉例,讓學生運用熟悉的事物來明確各類詞的語法特征。
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強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為關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實踐證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教學,是詞類教學中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職業類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而我校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學生的生活、學習均在學校,與社會接觸面少,社會經驗少,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局限性,同時,學生熱愛他們的專業,專業課上的一點一滴都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比如在進行名詞教學時,結合他們所熟悉的東西進行舉例:舞蹈學生的練功房、舞臺、道具、燈光、音響、舞曲;武術學生的刀、槍、棍、劍、拳法;專業樓的一扇一鼓,文化樓的一桌一椅都是現成的名詞,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必要的點撥和歸納,讓名詞不再只是課本上的術語,變成日日與他們相伴,促他們成長的活生生的東西,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語文學習將成為閱讀和寫作的工具,成為培養語文素養的一種途徑。因此對這三大詞類的教學關鍵是教給學生把這三類詞作為日后學習的一種工具。尤其是學生平時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和精力極為有限(大部分專業的學生每天用于學習文化課的時間不足半天)的情況下,如何鞏固學習的成果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在常規教學中進行引導、滲透。
因此,詞類的教學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將文化課教學與專業學習有機的結合以外,還要注意在教讀一些篇目時進行復習和鞏固。
比如在一些篇目的教學中對句子的體會,引導學生從采用的修辭和運用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方面進行分析。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四課《紫藤蘿瀑布》課后第2題要求“體會寫景的妙處”,分析藤蘿的繁茂,其中有以下幾個關鍵詞語,即“輝煌”、“瀑布”、“發端”、“終極”,引導學生從“輝煌”一詞所表現的情況來理解藤蘿的顏色的濃重,從“瀑布”、“發端”、“終極”這幾個詞來理解花開得樣子,結論不難得出。教師還要注意從詞性上進行引導和歸納,點撥分析句子時應抓住其中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既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又復習了語法,可謂一舉兩得。
二、對于數、量、代三大詞類的教學
這三類詞,學生在小學已經常用,因此在現代文中難度不大,關鍵是在文言文中。因此這三類詞的教學主要是將專題教學與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機的融合。
比如文言文中常見量詞省略情況,如《口技》一課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一句中很典型,在文章理解時點撥學生結合上下文、結合現代文的語言習慣進行句意理解,量詞語法于閱讀中輕松完成。
再比如文中多次使用的“余”、“君”、“家君”、“尊君”、“孤”、“卿”等代詞,學生結合上下文能夠翻譯出來,結合教學點撥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的稱謂以及使用的場合,既能達到基本的教學要求,又增加了藝術類學生的文學素養。
以上教學探索,與普通中學相比,也許不值一提,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語法教學早已游刃有余。可是對于用在文化課上精力有限的藝術類學生,語法專題教學的時間少得可憐,難度可想而知,這就給我們以更大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懂得更多,基本功更扎實將是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今后教學研究的重點。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四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