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經歷教育的“再創造”,建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真正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下面筆者就師生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形成精彩的互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亂中悟道,精彩引入
我們已習慣了井然有序的課堂教學,最害怕課堂中亂糟糟的場面。今天的數學課認識“克與千克”,我準備了很多的實物,以便讓學生充分感知質量。原本以為學生一定會有很濃的學習興趣,可是由于上一節課是體育課,學生很渴,偏偏教室里的水沒了,學生的思維不是很投入。我顯得有些著急。正在這時,送水的老大爺挑著兩桶純凈水進來,不知是誰眼尖,大聲地喊了起來:“噢,水來了!”一部分同學忍不住叫了起來,還有一部分同學盯著我看,眼里充滿了懇求。我忍住不發火,這時如果我狠狠地訓斥他們,那么這節課肯定完蛋了,即使學生表面上在學習,但效果絕對不佳。看著老大爺很辛苦地把肩上的擔子緩慢地放下來,突然我心生一計。“老師知道你們很渴,小朋友可以喝水,但是,喝水前,請你們幫忙搬一下水桶,好嗎?”學生大聲地歡呼“老師萬歲!”“水很沉,老大爺挑過來很辛苦,我們應該怎么表示?”學生忙向老大爺道謝。“誰來估計一下這桶水到底有多重?”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說10斤,有的說50斤,還有的說20千克等等,答案五花八門。“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使你們的估計更加準確呢?你們可以動手搬一搬。”我的話音剛落,只見學生搬的搬,抱的抱,有的拿出有刻度的杯子來放水,還有的學生同組合作,相互抱一抱體重,再抱抱水桶,比較輕重,因為,他們都知道自己的體重。在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時,我不知不覺引入課題,整節課,學生非常投入。試想一下,假如我當時制止學生的吵鬧,那這節課的效果會是如何呢?會有這么精彩的引入嗎?
二、實踐活動,精彩生成
實踐是創新的源泉,生活是個大舞臺。在學生的創新活動中,教師不曾預約的精彩也隨處可見。如“人民幣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過去的老教材中是第五冊才出現,而現在我們要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學生能接受嗎?我們該如何把握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到何種程度?我心里沒底。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我預設了幾種方案,但都不滿意。人民幣的知識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的體驗上,紙上(下轉21頁)(上接20頁)談兵根本不行。對了,把課堂搬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那不是很好嗎?我從三個環節進行教學。課前,我讓學生去商場了解有關物品的價格,在家中嘗試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并和媽媽進行換錢游戲;課中,創設模擬購物的情境——師生買賣活動,學生“上崗”開文具店——在小組內以自己的文具進行買賣,小組長當售貨員,其他組員當顧客。老師也充當顧客,穿梭于各小組間,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小組解決問題。在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情境中學生找錢、付錢,換錢都非常利索、熟練;最后集體共同反饋購物情況;課后,結合學校里的各項活動,如:小學部的春游活動——“人民幣的使用”、大隊部的活動——“愛心義賣場”等,使學生找錢、付錢,換錢的本領再一次得到提升。在模擬的社會生活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從而使學生平添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新的課程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倡數學課堂開放,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學生活。實踐活動中,學生所創造的方法已遠遠超過了老師的預設,在老師的驚喜中,精彩隨機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只要我們蹲下身子,感性地走進學生心靈,理性地分析教材,了解學生所需,以學習者的身份去讀懂學生,把準學生的脈搏,和學生的理解產生共鳴、撞擊和生發,那我們的課堂將有更多的精彩隨機生成。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大清河鹽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