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學校和部分教師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慣性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任何人都是身心的統一體,沒有心理上的健康,就不會有真正完善的人格。因此要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那么如何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呢?筆者進行了長期的教育嘗試。
一、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提供心理教育依據
每學期開學,我都要請學生、相關教師和學生家長提供以下資料:
1.學生一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父母狀況等。
2.學生上學期的各科學業成績。
3.班主任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總體評價。
4.學生的自我評價。
5.對學生有重大影響的事。
6.學生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包括近期的和長期的。
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問卷、談話等等措施充分收集與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有關的信息。最后經過整理建立起學生心理檔案。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認識心理健康標準
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識為主使學生了解心理學常識,特別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標準,后一部分則以心理、情緒調節最有效的方法為主掌握出現心理障礙時的解脫方法。還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講講自己的感受,使其掌握心理調節的技巧。還要引導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調節手段,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設立心理咨詢室、信箱和熱線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作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建設者的初中教育也應設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服務,這不僅是時代發展和學生成長的要求,而且也是學校生存、發展、壯大的必然趨勢。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心理信箱和熱線有利于學生對一些隱秘、平時難于表達的心理問題進行交流。信箱和熱線還可以省去害羞、隱秘被揭的憂慮,使初中生敞開心扉排遣憂愁、苦悶和煩惱,更有利于老師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心理健康問題。
四、設立家長培訓學校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指出,3至6歲是人的個性顯現或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家庭的情緒、文化氛圍及其行為背景對孩子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奠基性的影響,尤其對心理發展影響十分明顯。家庭的教養方式、人際關系、為人處事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設立家長培訓學校對于了解學生心理及教育計劃的制訂和落實,進行行為矯正和心理輔導,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進行心理調適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心理調適訓練可以使學生正確處理成功與失敗、競爭與合作、學習與娛樂等關系,減少消極心理沖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穩定的心理品質。我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通過自主、自強教育,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心理品質,克服依賴思想
我們針對入校新生中存在缺乏自主精神的問題,在學生中開展了“今天我當家”“我是班級的一員”等系列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軍訓,把培養學生自立、自主、自強精神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了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精神。
2.通過自愛教育,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心理品質
良好的情緒是學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高興、喜悅、歡欣等積極情緒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反之,則不然。
3.通過合作教育,培養學生的和諧共處意識
中學生沒有多少交友的經驗,在建立友誼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障礙。比如,常為一點小事而爭吵,不能原諒別人的過錯,嫉妒心強等。要使他們交往正常化,就得給他們提供相互交往的機會,使之在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友誼。因此在學校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中,我們要求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進而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給他們講萬眾一心、團結力量大、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通過集體活動,學生相互了解,共同克服困難,共享成功的喜悅,很好地培養了他們和諧共處的意識。
作者單位: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