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種由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心理活動,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情趣、動機、興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著調節作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復述原文,而是通過學生興趣盎然的“品味”,從認讀——揣摩——自培——練習——學會——會學等一系列的閱讀實踐活動,達到培養學生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納能力、評價能力的目的。
現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談幾點我的看法。
1.培養學生朗讀和背誦的習慣和能力
閱讀教學,實際上是以閱讀文章為主,將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的綜合訓練。因此,閱讀教學的重心應放在“讀”字上,(包括朗讀和默讀)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促進。
背誦是小學生的重要語文能力之一,也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在閱讀教學中要強化背誦訓練,交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如理解式背誦,復述式背誦,再造想象背誦等。培養學生背誦佳詞妙句,古詩韻文,精彩片段的習慣和能力。學生讀得多,背得多,就能達到用豐富的書面語言來豐富學生不豐富的口頭語言,用規范的書面語言來規范學生不規范的口頭語言的目的。
2.培養學生勾、畫、圈、點、批,以筆助思的習慣和能力
以筆助思,即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要強化“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意識。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能力呢?一是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在文中的重要或關鍵字句上圈、點、勾、畫、批。二是在讀的過程中,摘錄佳詞妙句,寫讀書筆記或作簡要批注。三是會查工具書,除了自覺查閱字、詞典外,還應學會查閱圖書目錄和參考資料。勾、畫、圈、點、批不僅在課內要求,而且在課外要求,逐漸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能力。
3.培養學生品詞評句的習慣和能力
學生不會品詞評句,嚴重地影響了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體會。作者寫文章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我們讀文章也是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必須對語言文字有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須培養小學生的品詞和評句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抓關鍵詞句、重點詞句的方法,而且要訓練他們抓得快、抓得準,評得對,評得深。
4.培養學生善于聯系的習慣和能力
閱讀教學中有許多知識存在著聯系,如在教學中,能巧妙地組織這些聯系,從知識的聯系中發展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與學生思想實際的聯系,重視課文內在的聯系,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重視與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系,重視與當前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以聯系中讓學生自己去看事實,去理解思想品質。
5.培養學生想象的習慣和能力
想象是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象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小學課本中的許多文章屬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來讀。通過想象,把話變為畫,讓學生頭腦中浮現出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想象的習慣和能力,一是要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給學生充足的想象時間。三是創設安靜的環境,留給學生開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馳騁想象,拓寬思維空間。
6.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蘇霍姆林斯說:“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談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閱讀教學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所以,我們要重視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越讀越愛讀的良好習慣。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大清河鹽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