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學教程是藝術的動態過程。課堂教學的動靜張弛,虎實轉化會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并由此轉化為學生的心理節奏,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般來說,課堂教學能否具有鮮明的節奏,使教師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保證之一。而要使課堂教學具有鮮明的節奏,并使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疏和密。古人為文,很講究疏密。所謂“句有可削足見其可疏,字不得減,乃見其密。”強調為文的繁簡。講課和寫文章是一樣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每個教程和教學課時的安排上,有的地方可密集些,有的地方松散些;在教材處理時,該簡略、壓縮的內容要精簡,該補充的內容要增加,適合自學的自學。在授課時應主次分明,重點和基礎性的內容要重點講,力求講深講透;可粗講的內容,要避免嘮叨重復;語言要精練,表達要清楚。這樣才能形成一種韻律和諧的教堂節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張和弛。為保證學生能夠集中精力,靜心聽課,教師要善于組織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課堂教學既不能像一潭死水,令人感到沉悶窒息,也不能像暴風驟雨,叫人高度緊張。應當使學生在既緊張又輕松的情境中接受知識。教學時要對學生加以合理引導,把握張馳度。對內容繁雜,學生學習、掌握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一上課,學生精力較集中的有利時機,向學生講清。之后,可布置些練習,或活躍一下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既緊張又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3.動和靜。課堂教學是“亂哄哄”好,還是“靜悄悄”好?對于這個問題要進行客觀分析,不能一概則論。一般來說,教師動時學生要靜,同時不能因為強調了“靜”就忽視了“動”。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忠告:教師不能在課上獨斷專行,為所欲為,擾亂正在致力于解決學習任務的兒童們的思維進程。我想,我們應該記住這句話,讓“動”和“靜”要有機結合。有些教學內容由于自身特點所決定,教學方法上沒有更多的“靈活性”而學生學起來又感到枯燥無味,必須要采取精講多練,當堂消化、寓動于靜的教學方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尺寸線兩端箭頭的畫法,看似容易,正直畫好卻不是很容易的。所以講完箭頭的畫法之后,應讓學生多動手練習,同時向學生說明掌握國標畫法的意義,并強調掌握國標畫法的方法必須是手腦并用,從而使學生心、手、口并用。通過動與靜的交替,奏出和諧的韻律,并使之與學生的認識規律形成最佳共鳴。
作者單位:青海省互助縣塘川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