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溝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臺為中心。教與學的關系不是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而是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這種關系滲透著教師的權威,即在教學形態里教師是權威的代言人,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
如何改進數學教學方法,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
第一,要注重同學生交往,教學生應有互動、協調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題,都各有獨立人格價值,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和表達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是交往。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讓學生體會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構建;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往,個性的張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離理解。
第二,在教學中要改進方法,使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學習更有自信心。《教學課程標準》提出:“對教學的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法,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的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第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在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和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傳統的教學往往是一支粉筆和一張講臺,基本上時教師講,學生聽,很少有數學活動進行,而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助、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活動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從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意志力、自信心等情感與態度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我認為數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動手做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符山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