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教師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要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接觸數學。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一般分為課內實踐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兩種方式。課內實踐活動以解決單一知識點為主,活動內容一般課內完成。課外實踐活動相對范圍較寬,多用于眾多知識點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訓練等,而且活動時間較長。
教師設計實踐活動一般要從緊密聯系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來考慮,小學階段常用的實踐活動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一、操作與制作實踐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操作與制作實踐活動就是把學生手的動作和腦的思維結合起來,以活動促思維,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類實踐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較為普遍。例如:教學“數的認識”,讓學生操作學具,在數大量的具體事物中,抽象出數的概念;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可以讓學生用學具自己創造更多的分數;再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哪些物體使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級中壞了的課桌椅等);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之后,讓學生制作紙盒等。
二、游戲競賽實踐活動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有一定主題和角色的社會化游戲。數學有較強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戲、競賽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后,開展“小小商店”課內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體驗購物的步驟,掌握簡單的人民幣加減計算。有的老師還在游戲中設計了為希望工程獻愛心捐款活動,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這個實踐活動的設計,比簡單的人民幣計算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再如:為了提高一年級學生口算20以內加減法的能力,設計玩“撲克牌”游戲讓同學在玩撲克牌的過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三、實際測量實踐活動
這類實踐活動主要針對數學教學中“量與量的計量”。我在教學“克、千克、噸”的認識時,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一般都能正確地進行單位間換算和簡單的計算,但在實際運用這些單位時,如:媽媽體重( ),一個蘋果重100( ),往往會鬧出一些笑話。這說明學生對這些單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設計了一節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實際稱一稱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質量、同學的體重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重量單位的表象。再如:教學土地測量可組織學生走出學校,進行實際測量,幫助家長計算面積等;教學《千米的認識》可帶領學生進行目測、步測、實際測量。
作者單位:河北省靈壽縣岔頭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