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確,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縮小學生成績兩極分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下面從五個方面談談自己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粗淺看法。
一、樹立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實踐經驗證明:采用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初學英語的同學,對英語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一特點,加以正確引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時,最重要的一條是使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好英語。由于學生的視野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講述英語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多講些生動、具體的實例,使學生明白:要想成為未來有用之才就必須學好英語,從而產生想要把它學好的渴望。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 “學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會學”。例如:在平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用英語與朋友、同學、家長、老師進行會話。無論課堂上下,還是校園內外,都盡量形成一種說英語的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如何說英語。然后再逐步實現由部分使用英語到使用英語過渡。這樣逐步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課堂學習氣氛是否輕松愉悅,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影響。教師要以灑脫的儀表、文雅大方的舉止、簡潔幽默的談吐吸引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輕松愉快的表情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英語的環境中愉快自然地操練,在浸潤中增強英語語感,不斷提高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提出引人深思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從直觀教具和演示開始。把握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教室的人、物、直觀教具(如圖片、掛圖、簡筆畫和實物等)設置情景。語言總是和情景聯系在一起的。有了情景,學生印象才深刻,聲、形、意才能有機結合,學生學得才有趣,掌握才準確。教師要學做導演,要精講巧問,善于設疑。要想方設法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參與。
總之,英語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地教英語,要深入學生生活,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和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在英語課程實施過程中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樣英語教學才會生動活潑,富于情趣,才能更有效地把素質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單位:河北省靈壽縣三圣院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