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積累,提高讀書能力,訓練語感,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生中,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導致作文能力低,極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針對農村的實際,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變“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有了興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學生對閱讀具有濃厚興趣,本身就是課外閱讀實踐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
1.榜樣引路
教師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及身邊的成才之道,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用偉人的例子引導學生讀書。如:革命導師列寧的一生都在書中渡過的,在他被捕入獄的三個月中,也天天在監獄圖書館里看書;陳毅將軍看書時竟把墨水當醬油吃……古往今來,凡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不是博覽群書、勤奮學習的結果。
2.美文引讀
由于小學生善于形象思維的特點,可選擇有精彩畫面的書給學生看,讓學生猜猜里面寫什么。學生易被吸引,就會熱情地去閱讀,這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也要注意讀書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只有適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會對書感興趣。
二、變“無書讀”為“有書讀”
魯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讀書必須如蜜蜂采蜜,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保證孩子們有書讀,有“許多花”來“釀蜜”。
1.學校完善
學校應多方集資逐步完善教學設施。每個農村小學應著力建起圖書館或圖書室。圖書館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信息時代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圖書館意識,提高學生利用圖書館檢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建立微機室和多媒體教室,讓學生到網上搜集讀書資料。有了這些,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學校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遨游知識的好場所。
2.家長支持
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一般說,低年級學生以拼音讀物為主,中高年級學生逐漸過渡到純文字。選擇讀物要做到:①內容要健康,因為不好的閱讀材料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②符合兒童年齡特點。③類型要多樣。古詩、兒歌、童話、寓言、小說、歷史故事、科普知識等都應涉及,閱讀面要廣。
作者單位:河北省深澤縣耿莊學區方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