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的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
教學中圍繞教材中心內容,適當拓寬知識開闊視野進行定量穿插教學,能夠使課堂充滿生氣。如講“運動是物質根本屬性”這一知識點,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種“運動”。此時,可以穿插創立了“泛系理論”的吳學謀編的一首“動字歌”:“人生在于悟動,中心生命在于運動,機緣在于活動,創業在于行動,開發在于優動,改革在于巧動,致富在于勤動,衰敗在于懶動,創新在于主動,挨打在于被動,災禍在于盲動,罪過在于亂動,離心在于私動,無為在于不動。”這一穿插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的同時還增加了課堂容量,但是切不可喧賓奪主。它不同于舉例要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量力而行,不要偏離本節重難點。
師生互動創設開放式的教學情景,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使學生敢于大膽發言“樂”聽“樂”思快樂學習,如我在講授《貨幣的職能》這課時,要求全體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對全部內容設計問題,然后找五名學生分別扮演貨幣的五種職能,作為嘉賓(教師要對其進行培訓),上課后,先由第一嘉賓“價值尺度”介紹自己,然后學生以“記者”的身份提問,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掌握這一部分知識,后四種職能依次類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補充、指導和總結就能夠提升學生的能力了,“開心辭典”走進課堂,學生自問自答主動學習。
通過現代電教手段在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美感教育,讓同學們在美的情境中凈化純真的心靈,在美的氛圍里升華質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通過電教手段展現鮮明形象,營造審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學們深入地掌握課本知識,增強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增強他們美感領悟能力。在這德育、美育雙向交匯過程中,現代化的電教手段起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中介作用。
重視課堂練習、講練結合。教師在準確領悟《大綱》、《新課標》的精神下精心選擇有針對性的較為實用開放的三、四道題目作為講解的訓練補充提升,加快“懂——用——熟——巧”的進程,把知識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空白”時間的利用: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在“空白”中,學生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或“悟”,或“做”,或“記”,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的基礎上,將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歸類,采取多種形式加以解決。對于與教材有關聯的熱點問題,可以結合教材進行講解。對于與教材無關的熱點問題,則可開設的時事專題講座。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