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如何借助有效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形成對學科的刺激泛化,是中學物理教學科研的一個重要課題。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一、創(chuàng)設情景,渲染氣氛,激發(fā)興趣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例如:講“大氣壓強”時,筆者安排了一個與學生平時生活經驗、思維方式相悖的實驗導入新課:取兩個粗細差別不大的試管套起來,并在它們的間隙中倒些帶顏色(為了現(xiàn)象明顯)的水,當把套著的試管倒過來朝下時,學生以為套在里面的試管會掉下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較細的試管不但沒掉下來,反而徐徐上升,這一現(xiàn)象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又如“吹不大的氣球”實驗:把未吹氣的氣球放進瓶子里,氣球嘴翻在瓶口上,任憑你使勁往氣球里吹氣,氣球怎么也不會變大,學生們興趣盎然。這樣的導入使課堂教學先聲奪人,妙趣橫生,緊扣學生心弦,在驚奇中喚起學生的疑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入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之產生一種躍躍欲試急于“我要學”的愿望,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重視“小實驗”,以趣激學,提高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決定了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使一些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畏學、厭學情緒。但新、奇、懸、趣、迷的物理“小實驗”,卻使他們感到新鮮和好奇,給他們帶來饒有興趣的樂趣,大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若能把握住對小實驗教學的機會,指導學生自己制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儀器,并用來做一些實驗,體會親自制作和實踐的樂趣,會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也認識到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從而激發(fā)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他們的思維活動更積極主動,學習后的印象會更加深刻。例如學生小制作:找一只大小適宜的玻璃瓶,配一個橡皮塞,在塞上露出瓶口部分橫插一根大號縫衣針,在針上掛上對折的鋁箔紙條,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驗電器。用絲綢摩擦玻璃棒后,將玻璃棒接觸上述自制驗電器頂端,可看到鋁箔紙條張開一定角度。
同時,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 “實踐活動量”。教師要多翻閱有關資料和參考書,精選一些簡單、易做有趣的小實驗讓學生去做,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完成課外小實驗,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設計、操作實驗來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主動性,使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積極主動地學習,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進學習興趣。
三、物理知識的“人文”化,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情趣
一些難懂的物理規(guī)律,在跟學生討論時,增加一些“人文”化的例子,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講“聲音”不僅能在空氣中傳播,還可以在其他物質中傳播的概念,有下面例子:貝多芬耳聾以后,據(jù)說就是用一根棒聽取鋼琴演奏的,他把棒的一端觸在鋼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齒中間。許多內部聽覺還完整的聾子,也都能夠依著音樂的拍子跳舞,這是因為音樂的聲音經過地板和他的骨骼傳導過來的緣故,說明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講“聲音”的共鳴時,可以向學生提出,美聲唱法歌唱家發(fā)聲,相當一部分是靠額頭發(fā)聲。很多同學會感到驚訝?為什么?因為聲帶的振動。若引起額腔的共鳴,使歌唱的聲音會更洪亮、美妙。很生動地把共鳴與學生平時喜愛的歌唱連接起來,引起學生對這一物理原理的共鳴,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
作者單位:河北省井陘縣秀林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