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并達到學會學習的目標,“換位法”教學 能做到這兩點?!皳Q位法”教學包括創設環境,設疑自學等。
一、“換位法”教學詳細過程
1.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等活動,提出數學問題,創設懸念。
如:(1)初中數學第一冊·第一節內容“1.1節 正數與負數”,我就仿照師大出版的七年級上冊“數怎么不夠用了”的圖示:教師操作多媒體,出示全國各城市天氣預報表,提出問題:在這張天氣預報上你有不認識的數嗎?你知道這些數的含義嗎?
(2)帶學生觀察高山與盆地的海拔示意圖。問:“-155”表示什么?
(3)出示一張試卷,老師批閱“-5”是什么意思?
2.設疑自學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和懸念的設置能夠使學生感到有疑需學,激發探究欲望。何以解疑?必須看書(查找資料),互相討論,尋找答案。這就是最初的學生自主學習,長期堅持直到學生能自己設疑、自己解決,就起到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了。如何設疑?教師要充分挖掘本堂課知識的重點與難點,設置問題既要突出重點難點,又要有階梯性。符合“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力求在課堂中牢牢吸引住各個層次學生的注意力。
仍以“正數與負數”為例:
(1)什么是正數與負數?
(2)什么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通過設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嚴謹答題的習慣。
設問的使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選擇關鍵所在,并非每處設疑,一節課若“四處設崗”,必然窮于應付,有可能沖淡了一節課的重點。
(2)要精心設計“設疑”問題,應使問題具有令人信疑參半的迷惑性與十分濃厚的吸引力,讓學生一見問題便躍躍欲試,興趣盎然。
二、“換位法”教學的意義
運用“換位法”不僅順應了《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觀念思想,而且還克服解決了傳統教學的幾個問題。
1.這種教學模式程序符合構建主義數學觀
構建主義認為學生學習是以自身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構建活動。“換位法”正是建立在學生各自不同層次水平之上的,談出各自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使新的數學材料在學生頭腦中產生特定意義。
2.“換位法”從根本上達到了課程目標——學會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教是為了不教”。只有教會了學生知道如何學習,教師才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換位法”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學,讓他們掌握了如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教師也可以在這種方法中學到各種不同的教學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即教師也在教學中學會了如何教。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大營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