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歌,題材可謂廣泛,懷古傷今、男女愛情、戰爭變亂、吟風詠月、感春悲秋、亡國思故、仕途榮辱、思鄉念親等,幾乎生活中所有之事,都能在詩人生華妙筆之下流出華章。其中,以戰爭為題材的詩歌,是當中的一個大類。打開卷帙浩繁的歷代詩卷,俯拾即是。這類主題的詩歌,不僅多,而且有許多還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一、以抒發建功立業之情為主題的詩歌
1.該類主題的詩歌出現的原因
就思想上講,從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一度盛行的黃老學說沉寂下去,代之而起的是儒家學說。這種學說為后世歷代統治者所推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主導思想。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鼓勵讀書人積極出仕,為朝廷建功立業,所謂“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許多讀書人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渴望投身報國,建功立業。除走科舉這條應試之路外,從軍征戰以建立功業,報效國家,也是一條很重要的道路。
2.該類詩歌的主題
在國運昌盛之時,如唐代,詩人們處在和平的環境里,迫切希望建立功業,以實現自身價值,則他們往往把這種思想訴諸詩歌;在國勢孱弱、屢受外族侵擾的時期,如宋代,詩人們的生活受政局和戰局的影響,他們的思想中,考慮最多的問題是如何為國出力,如何從軍報國以及抵御外侮、收復失地。這種思想時時盤踞在他們的頭腦中,當他們提筆寫詩的時候,不能不流露出來。以上這兩種思想主題,都是有積極意義的,所以讀起來都很感人,很激勵人。
二、表現反對戰爭為主題的詩歌
1.通過描寫士兵的思鄉情緒,表現詩人反對戰爭的思想主題
在古代,戰爭往往持續的時間較長久,許多士兵年輕時就隨軍征戰,頭發白了也不得退伍歸家,多年的征戰,使他們思念家鄉的親人,希望早日罷戰解甲。同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正是表現了他們對無休止戰爭的厭煩。
2.刻畫戰爭所造成的悲慘后果,來反映作者反對戰爭的思想主題
在這些詩歌中,詩人描寫和刻畫戰爭帶給人們的悲慘后果,足以讓人們消除對于戰爭的熱情。
古樂府《十五從軍征》中則刻畫了一個在外從軍多年的老戰士,回鄉后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揭示了封建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麻,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士兵征戰連年,目的是退伍后能過上好日子,結果卻如此悲慘,戰爭怎么不讓人痛恨呢?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槐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