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過程中實施因材施教,分類推進,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塑造學生能力,正在成為新課程教學的手段之一。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實行了“歷史單元互動式教學”模式,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向學生,因材施教,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質(運用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觀點、方法、歸納、概括、表達、綜合能力及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注意發展學生的心理、情感、行為、習慣等素質;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合作、互助互利;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求新、求異的習慣;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與主動性,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課堂上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應該是教師控制課堂的手段之一。剛開始使用這種“單元互動式教學法”時,由于學生還局限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更需要教師使用多種手段(包括多媒體、投影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視覺、聽覺器官,加大信息接受的力度。對學習小組給予充分重視,利用小組間的競爭,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對于課堂上回答問題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于回答問題思路不清晰或者模糊的學生,適當的給予提示,并鼓勵他繼續完成。對于全班同學積極配合教師的行為也應給予鼓勵。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時候,應該始終保持全班活躍、民主、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始終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
教學中各個環節的操作過程,離開學生參與是不可能進行下去的。學生的自學、構建知識結構、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反饋練習,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接受者。
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首先,設疑激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其次,課堂討論,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課堂交流、發表見解。第三,逆向思維,挖掘課本“隱含”的知識,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多問幾個“為什么”,注意求新、求異。第四,思維的靈活性,根據具體、詳實的材料,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大膽質疑,抽象概括,從而獲得全新的思維成果。
采用“歷史單元互動式教學法”,教師要轉變觀念,讓學生從以知識為中心、被動接受的怪圈中走出來;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寬松與和諧的氛圍、條件和土壤;真正把課堂教學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空間。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協作者和資助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再次,給予學生適當的發展空間。讓學生逐步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實際的自主學習方式,是一個以親自參與為前提的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是一個設計和創新過程。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如何扮演呢?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和聽,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任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思想工作。強調自主學習給學生帶來的種種益處:閱讀能力得到提高,分析、歸納、概括能力得到發揮,思維習慣得到鍛煉,自己動手的能力得到強化。發揮導向的作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抓好各個環節,既引導學生自學解疑,又幫助學生理順線索、理清結構。
課外資料的補充。使用“歷史單元互動式教學模式”,僅僅依靠課本知識還遠遠不夠,必須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課外閱讀知識。只有這樣,學生的視野才能更加開闊;思維才能更加活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