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科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它不是固定的公式,也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豐富多彩的思維空間和美輪美奐的精神世界。這就要求我們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正確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努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藝術表達,淡化傳統的評價標準,強調主觀感受的表達。只有這樣學生的智力才能進一步得以開發,創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正所謂:水中映月,錦上添花。藝術教學就應產生這樣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幾點看法,以求廣大同仁商榷。
一、樹立學生的大美術觀,以奠定學生的創新基礎
培根說:“好奇是知識的萌芽”。因此,教學內容應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于培養和保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運用科學合理的表現欲望和創作的沖動。人們常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可見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是培養學生創新的首要條件。
我在講授《美術》七年級上冊(冀教版)課程中,都要把第一課“美術的世界”當作重點來講,因為這一課是新生升入初中后美術教學的第一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嘛,所以我在教學環節上注重導入和互動,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十分注重條理性和綜合性,把大美術觀滲透到教學當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美術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激勵了全體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創新思維。本課教材中文字內容不多,主要是圖片的欣賞和把握。如果不認真設計教學內容,只是簡單的讓學生讀讀說明,看看圖片,老師再照本宣科地講講,把課后題訂正一下答案,如此這般所取得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的。我在授課過程中是把組織教學和導入當作重錘來敲的,上課后先不讓學生看課本,教師先調查學生小學時的美術學習狀況:開設美術課程嗎?喜歡美術嗎?認為美術只是繪畫和制作嗎?……然后根據實際狀況,教師把初中美術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進行闡述,注意緊扣“美術的世界”這個主題。闡述要形象生動、貼近生活,把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美術的世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使學生對美術產生強烈的震撼,從此對美術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以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再分門別類把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展開發揮。我想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肯定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樹立起學生的大美術觀,就奠定了學生的創新基礎。
二、因勢利導的啟發學生的藝術細胞,以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
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學生階段是思維和認識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在他們身上,創新意識往往處于潛在狀態。需要不斷挖掘,促進生長,促進發展。少數學生的創新精神比較明顯、比較突出,就需要教師及時的大力扶植,促其開花、促其結果。如同一命題的作業,幾十張作業就會表現出幾十張不同的面貌和特點。這其中的有些個性的畫面,很有可能就是顯露學生創造意識和藝術才智的“閃光點”。這是有藝術天才的好苗頭,教師要及時發現這些人才,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寶貴的藝術個性和創造素養。
運用科學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起他們以美好事物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教師應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優勢,在課堂教學及其他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社會和自然現象,還要引導學生培養一雙畫家的眼睛,善于觀察、準確觀察和敏銳觀察,提高創造想象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平山縣平山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