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踏上教師的舞臺,就常聽一句話:“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高考和中考的指揮棒下,家長、老師、學生只關心考試成績,而不關心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成了一個考試機器,而非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曾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天清晨,還沒到上課時間,到校的學生都在教室里低頭忙于學習,班主任老師拿著笤帚彎著腰在講臺邊掃地上的細碎東西。此刻,第一個學生經過時,他的腿毫不遲疑的跨過了正在掃地的笤帚;后面的學生經過時,班主任老師已經停止了掃地,在等著學生走過去,但仍保持著原有的彎腰姿勢。先后進到教室的學生沒有一個去接班主任老師手里的笤帚……對這樣一則故事,相信無論是否當過教師,都會心生感嘆:我們培養的是學習機器嗎?
應該說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絕大多數家長、教師過多的把眼睛盯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除了學習,啥也不管,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生活,時時刻刻包圍在“愛”的當中,形成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把“人人為我,我為我”當作理所當然的事,不知道自己還需要去愛別人、關心別人,更無法體會到愛別人的樂趣。
素質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意志、身心健康和科學文化等方面的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去愛。
一、在課堂上充滿愛意
“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愛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劑。課堂上有了愛,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的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要教會學生愛別人,教師首先要愛學生。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就會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同學,就會滿懷期待地說:“你再試試,輕輕地說給老師聽”、“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你看,回答得多好,多響亮!”在教師的暖暖愛意中,學生感受到了愛,得到了尊重,往往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
二、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
教師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并把握教育良機,尋找到學生接受教育的最佳點,適時進行“愛的教育”。有一位思想品德教師,她把思想品德課堂作為子女和父母溝通的平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次她事先電話采訪了很多位家長,讓他們把自己最想對子女說的話說出來,然后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在一定的氛圍中把父母的想法一一傳達給學生。那一節課孩子知道了父母的所思所想,內心的震動可想而知,情感達到高潮,泣不成聲的孩子將近一半,其余的孩子也淚花閃閃。培養學生的愛心,既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也是教師愛學生的最高境界。
三、帶學生進行“讀名言受教育活動”
這個時期學生的身心特點是愛說、愛動、可塑性強,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一天當中和自己的同齡人相處時間最多,可在相處的過程中,有些同學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不愿意幫助別人,甚至嘲笑、鄙視別人。這些人往往比較孤立,大家都不愿和他相處。所以老師也要讓學生學會愛自己的同齡人,這樣才能在學校中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環境。教師借助名言,如:“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在于接受”、“只要真心愛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愛”、“愛別人,也被別人愛,這就是一切”、“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要從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為”、“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滿足”……班干部利用每天早自習時間帶領同學們進行“讀名言受教育”活動,同學們懂得了謙讓,愿意去幫助別人,形成了良好品質。
四、要關注特殊群體
班級中的后進生如同校園中的一棵小樹,被風吹斜了或已經長杈了。如果老師能夠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去扶植他、管理他、精心培養他,他還能像其他樹一樣,茁壯成長,會成為國家的棟梁;如果老師不去理他,甚至傷害他,就會成為無用之才。
然而,偏愛優等生是絕大多數教師容易做到的,而要做到厚愛后進生,視他們為遲開的花朵給予精心哺育,則是困難的。所以,教師一定要關心后進生,并以高度的責任心幫助、教育他們,要以真誠的愛生之情去激起后進生感情的浪花,取得他們的尊敬和信任。打開他們心靈的大門,要以心靈的溫暖,健康的情感去醫治后進生心靈的創傷,陶冶后進生的情操,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滌精神的污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去舊圖新。
五、通過作品賞析,讓學生感悟愛
讓學生欣賞如:《媽媽的賬單》、《背影》、《雪地上的腳印》等描述親情的文章,通過這個環節可以充分挖掘藏在孩子心中的愛,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回顧成長歷程中父母所付出的點點滴滴,多體驗父母付出的心血,孩子的親情記憶逐漸清晰,學生記憶深處那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愛,又再一次浮現在學生的腦海,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六、教育學生愛自己的父母和長輩
現在不懂得關心父母的孩子不在少數,在平時大家可能會時常看到這樣的鏡頭:放學路上,年邁的爺爺奶奶肩上背著書包,左手拎著水壺食品,右手還要牽著空著雙手的孫孫;校園的電話亭,常聽到孩子對父母的責怪:就是你,把我的書忘記放書包了,馬上給我送過來;家里稍有不如意,哭鬧是好的,吼罵父母也是習以為常的……過多的呵護使他們習慣了來自親人的愛,覺得親人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很少想到為親人付出自己的愛,更不會想到用自己的愛回報親人,逐漸喪失一顆敏銳感受生活,感悟親情的心。這就要求學生有感恩的心之外還要有感恩的行動。教育學生去愛深愛自己的父母和長輩,要求從日常小事做起,把對家人的感恩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1.每天為父母做家務,如幫父母洗碗、掃地;學生親自買菜,親自下廚,請父母品嘗自己的孝心餐等。2.一周與父母交流一次。3.記住父母的生日,每逢父母的生日、母親節、父親節為父母過一個節。4.能為父母洗腳、敲背等力所能及的事。
總之,在新課程、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引下,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求人人成為牛頓、愛因斯坦,成為研究神八、神九、神十……等的大科學家,但求人人都能用心去愛我們的家人、朋友以及身邊的人,成為富有愛心、真正懂得愛得人。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萬貫各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