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材的功能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趨向于實驗,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實驗教材是教師實施科學教學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據。要用“實驗教材去教”,而不是“教實驗教材”。這意味著教師有以下權利:
1.可以根據本地、本班級以及學生的情況,有選擇地使用教材。盡管教師指導用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的課目安排,但這僅作為參考。教師可以全部采用實驗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進行講解。
2.可以根據本地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內容加以適當的改造。盡管教材在編寫中盡可能的選用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能有的實驗材料,但對于有些地區來說,仍然存在不適應的問題,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品。因此我們積極提倡教師利用本地的資源和環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盡量做到使學生們理解。
3.可以根據自己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設計新的教學活動方案。教材中的活動設計反映了編寫者的認識和意圖,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及創造性(當然要具有科學性,不可以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對活動過程的設計加以完善和改造。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實驗教材雖然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但最終還是要依靠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行為的轉變才可以達到新課程改革所需要的目的。
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盡管有《新課程標準》和實驗教材,但決定科學教育效果的仍然是人。這意味著教師在使用實驗教材時需要注意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盡快能夠適應新的教材,而不是讓教材適應教師。
教師要準確把握實驗教材所體現的幾點基本思想。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追求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本身深層次的理解,以積極的思維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善于把各種目標綜合的看成一個整體。
教師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學方式。要將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代替單純的講解;以創造各種學習的機會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輸;學會傾聽,了解學生理解了什么,誤解了什么;將社會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學的資源和科學教育的場所;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權利,對他們積極加以引導;將教學評價伴隨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與教學融為一體。
在新的教學改革中,多數教師對探究性的教學還不是非常適應,教師的思維不能馬上得到好的轉變。因此,我們需要和學生一起對科學探究進行學習和積極的體驗,并盡快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學過程中盡快承擔起指導的責任,盡快和新的教材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