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科學中,每一個概念、規律的發現與確立都依賴實驗。實驗不僅僅是技術操作過程,更是包含了豐富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因此,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多種角度優化實驗設計,使學生學會“手腦并用”,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科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感受過程、獲得事實證據,逐步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一、改變反應物藥品用量,促進求異思維
“量變引起質變。”初中科學教學中很多實驗,教師若有意改變實驗中藥品用量,與教材中規定用量的實驗現象進行對比,會達到“出其不意”的實驗效果。這樣教師設下疑團,引導學生質疑,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在一次次撞擊中閃耀。
如華師大九上第二章實驗活動:“用新制的Cu(OH)2檢驗葡萄糖”。課本要求:用2ml10%NaOH滴加4~5滴5%CuSO4溶液制成Cu(OH)2再加入2ml10%葡萄糖加熱煮沸,通過觀察Cu(OH)2顏色變化,檢驗葡萄糖的存在。
改進實驗方案:分組實驗,每組做2次。第1次按課本藥品用量及步驟進行實驗,加熱煮沸觀察Cu(OH)2顏色變化;第2次用4ml10%NaOH滴加8~10滴5%CuSO4溶液制成Cu(OH)2(即Cu(OH)2過量),再加入2ml10%葡萄糖加熱煮沸觀察Cu(OH)2顏色變化與第1次實驗現象進行比較。
實驗過程中,有學生紛紛提出問題:“第1次實驗Cu(OH)2加熱煮沸后變成紅色。第2次實驗Cu(OH)2加熱煮沸后為什么一部分變成黑色,一部分變成紅色?”教師趁聲追擊問道:“同學們,根據第一次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你們猜想第二次實驗中生成的黑色物質是什么?紅色物質是什么?說出你們猜想的理由。”
學生提出多種猜想:有的認為黑色物質是碳,紅色物質是Cu。猜想理由是Cu(OH)2使C6H12O6脫水碳化生成了碳;有的認為黑色物質是CuO,紅色物質是Cu。猜想理由Cu(OH)2是不溶性堿加熱能分解成CuO和H2O;還有的認為黑色物質是CuO,紅色物質是Cu和Cu2O。他的理由Cu(OH)2不可能使C6H12O6脫水碳化,否則第一次實驗中Cu(OH)2也能使C6H12O6脫水碳化生成黑色物質,紅色物質猜想是Cu和Cu2O,理由是從H2還原CuO實驗了解到紅色生成物可能是Cu和Cu2O混合物想到的;以上學生的猜想及理由似乎都很合理,但教師不急于評價對錯或拋給學生答案,而是接著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黑色物質是C還是CuO,這紅色物質是Cu還是Cu2O。學生又提出了多種實驗方案:1.取黑色物質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微熱看溶液是否變成藍色,若變藍色說明黑色物質是CuO而不是C。2.用石棉網灼熱黑色物質,用內壁附有澄清石灰石水的小燒杯罩住,觀察內壁是否變渾濁,若渾濁說明黑色物質是C。3.將黑色物質灼熱后,立即放入盛滿氫氣的集氣瓶,看是否變成紅色,若變紅色說明黑色物質是CuO。4.在紅色物質中滴加稀硫酸微熱,若不能反應則紅色物質是Cu,若能反應則是Cu2O。
以上實驗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藥品用量變,促進學生思維的質變。”所以教師只要留意在一些化學反應中“改變藥品用量會出現不同實驗現象的實驗”巧作設計,設下迷津,讓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中發現不同,從而激發他們去猜想,去探究。這樣的實驗設計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所學知識得以綜合運用獲得成功的喜悅,更能培養他們從多種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發展。
又如: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中,白磷足量或不足量充分燃燒后,鐘罩內水面上升刻度不同,從而啟發學生思考影響氧氣體積分數偏小的各種原因。還如探究“用H2O2溶液和MnO2催化劑制取氧氣”實驗時,讓學生用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2%、5%、8%的H2O2溶液和等質量的MnO2混合制取氧氣,觀察到氧氣速率明顯不同,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再如探究“Na2CO3溶液與鹽酸反應”實驗時,若在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稀鹽酸,與加入足量稀鹽酸時觀察到產生氣泡現象不同,從而激發學生探究“Na2CO3與少量稀鹽酸反應生成產物是什么?”等等都可選擇這種實驗教學方案,在教學中滲透“量變到質變”的辨證思想。
二、改變實驗器材,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整合意識。同一實驗中要善于改變實驗器材,采用多種探究方法的實驗設計。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如在復習電學實驗:測標有“3.8V”小燈泡的電阻及額定功率時,先讓學生回顧用伏安法測小燈泡電阻及額定功率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及電路圖設計。接著教師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若在該次實驗中,甲實驗小組伏特表損壞不能使用,但實驗桌上有一定值電阻R0=10歐,其他實驗器材都齊全。你有什么辦法測出該小燈泡的電阻及額定功率?請設計電路圖。”學生紛紛動腦設計了多種實驗方案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