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主陣地,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觀念的一種深刻變革是:師生共學,教學相長,變講堂為學堂,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發揮學生學的主體地位
組織教育過程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與學生學習的成就,乃至人生的成就,都有密切的關系。也許有人會問,讓學生回到主體地位,高度發揮主動性,積極自學,這還需要教師嗎?當然需要,這時的教不再是什么耳提面命,發號施令之類,而應該是啟發和善誘了。面對新課程改革,課堂的中心發言人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應當好引路人,致力于“導”。例如,教學《莊周買水》,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第一步,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并講述“濠梁觀魚”和“涸轍之鮒”兩個故事,其余學生點評,以達到熟悉課文的目的。第二步,學生分小組共同討論研究文章寓意,要求人人發言。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最后由小組長在全班交流。課堂討論,允許學生各抒己見,獨抒己見,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和勇氣表達自己雖不獨到但獨立的觀點,雖不成熟但誠懇的見解。第三步,學生自由質疑,在學生好問、好學的心理基礎上,大膽地讓學生發問,教師要做好耐心的答問,然后把問題隨機展開,引導到簡單的討論上來。在循循善誘、充滿活力的教學中,學生自始至終保持思考狀態,學得輕松活潑又有收獲。學生主體意識的回歸,使自己成為學習者、發現者、研究者、創造者,使教育不再從教出發而是從學出發。這樣學生就會越學越好,越學越好學。
二、改進教法,指導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從客觀與主觀的關系看,教師教學,不能自己要怎樣教便怎樣教,自己要教什么就教什么,那是教師憑自己的主觀、片面之見來支配學生的學,從而流于注入的教,壓制的管,霸道的罰,就相當于“上施”“下效”的教,以教為學的教,甚至是有教無學的教。一般人才的成功,大都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基本上他們都好學,好自學。自學成才,實在是正常的人生規律。孔子絕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教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孔子自己重學,教人也都以學為主,不以教為主。重教,只能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量急劇增加,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教師教不了,也教不完,只能靠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人類已進入到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的人。要讓學生養成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學會主動地開發自己的智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夏丐尊先生認為“我們的知識,不是由‘注入’而得來的,而是由‘自學’而得來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的過程中,要把教學的重心從“怎么教”轉到“怎么學”,注意啟發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從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有計劃、有重點地指導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并且逐漸學會自我調節。高一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面對的是篇幅長、內容深奧的課文,教師要從高一開始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教學現代文,首先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通讀全文把握文義,圈點重要字詞,概括層意,理清行文思路,提煉文章主旨等必要的閱讀環節。整體閱讀時要求結合個人認知水平,讓學生在自由閱讀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解決,可全班共同研討,可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這樣,學生由讀懂到讀透文章,融合了個人感受、獨立領悟、獨到見解的過程。堅持一學期閱讀指導和實踐,學生逐步由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上升為閱讀能力。得法于課內,收獲于自學,隨著閱讀面的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逐漸達到“自能聽話,自能讀書,自能成文”的理想境地。學生掌握了學法并能運用自如,不僅得益一時,而且受用終生。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特級教師魏書生曾說過:“能與學生打成一片的百分之九十是好老師。”此話不無道理。教師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學生親近教師。只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善誘善喻,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情趣高漲,學習興趣濃厚。教師不再是講堂之上的經師,而是走下講堂的人師;學生不再是課堂的奴隸,而是學堂的主人。師生之間互尊互愛,有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語言,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為共同的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總之,教師與學生理應進行角色轉變,師生共同配合,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地把講堂變為學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若學生在學習上充分發揮主動性,逐步形成個人自覺,自動的慣性式的行為,養成認真讀書、鉆研的好習慣,那就可以獨立學習了,我們倡導的“教會學生學習”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四川瀘州市合江縣馬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