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討論式教學法包括設計討論主題、啟發思路、引導結論等主要環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討論式教學法能緩解課程內容交叉與重復給學生帶來的枯燥感;變被動為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和分析社會的能力;促使教師形成研究型教學風格。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法;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用
教學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內容交叉與重復給學生帶來枯燥感、教學內容多而教學時數少、涉及學科多而教師知識面有限的矛盾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1]醫科學生學習任務重,上述問題顯得更為嚴重。討論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對解決上述實際問題有積極作用,值得總結和推廣。討論式教學方法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實施可以有不同的具體形式,但離不開設計討論主題、啟發思路、引導結論等主要環節。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方法的這些主要環節,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有效地克服傳統教學法帶來的缺陷。
一、設計社會熱點問題,緩解課程內容交叉與重復給學生帶來的枯燥感
因內容的交叉重復而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政治理論教學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之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內容,與高中開設的中國歷史內容相同。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其內容,具有新鮮感,且因有高考的壓力,學生學習有動力。到了大學階段,學生剛打開教材,第一感覺就是中學學過,現在又學,興趣不大。從現有的開課情況來看,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綱要》的積極性并不高,上課開小差,看課外書的情況頗嚴重。我們曾在學生中作過調查,學生一致認為書本的內容中學已學過,很難有學習熱情。其他兩門課的內容,與中學開設的政治課內容交叉重復也非常嚴重。政治課教學內容交叉與重復已成為大學生對政治課產生逆反情緒的主要因素。
討論式教學方法,與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講授法不一樣,教師不是按照教學體系, 照本宣科地講解其理論“是什么”或者必須“是什么”,而是在深入研究教學大綱,把握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的基礎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尋找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其設計的討論主題,既是學生的興奮點,又是教學大綱所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這對解決課程內容交叉與重復給學生帶來枯燥感有藥到病除的功效。比如,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所設計的“評價孫中山”;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學中所設計的“五元股的意義”、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設計的“物價上漲中的價值規律”等討論主題,學生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熱情和研究興趣,通過尋找理論依據、網上查閱資料、撰寫發言提綱等方式方法,學生準確把握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市場經濟與公有制能夠兼容、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等重要的知識點,最大限度地調動了
醫科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
二、變被動為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2],在把新一代大學生培養成高素質、創新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市場經濟本身具有的自主性容易帶來分解性,會在人們思想上起到分化作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日益發展的趨勢,使各種思潮進入國內,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擴招使學生接收知識的能力水平差距拉大;學生就業預期差等多種因素常困擾著大學生,現代大學生易產生心浮氣操,急功近利的情緒,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討論式教學法所設計的討論主題,具有綜合性、針對性、爭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討論式教學法不是按照教學體系, 照本宣科,也不是從概念到概念,更不是強調“是什么”或必須“是什么”,而是給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踐中,我們向學生介紹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方式方法后,給予學生自由學習空間,讓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收集與討論主題相關的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并按要求完成發言提綱。到目前為止,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基本上是大班上課,這種狀況短期內也難以改變,要求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發言是不現實的,但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發言提綱是可行的。在準備發言提綱中,學生不僅要準備自己講什么,還要估計別人講什么,要思考如何補充別人的觀點、駁斥別人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辯解等問題。由此,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為主動尋求知識的思辯者。而且,在好強取勝的心理驅動下,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其思維潛能,以表現自己的能力或與眾不同的個性,從而促使學生擺脫惰性,有利于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同時,由于專題討論可以將不同課程但有內在聯系的問題進行重新組合,還能有效地緩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內容多而教學時數少”的矛盾,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物價上漲的原因與后果探析”的主題討論,要求學生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物價上漲的社會問題。為準備討論,學生收集和分析了大量資料,從國際油價的上升談到糧食價格的上升,講到外資企業投資我國農業將造成的影響,學生對物價上漲問題有了充分全面的理解,既較好地掌握了哲學中普遍聯系的觀點,又對政治經濟學中價值規律的內容和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和分析社會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最終應體現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停留在“我講你聽”的水平。討論式教學法是在給學生出難題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能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和分析社會的能力,是提高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效形式。比如,在講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時,如果單純從名詞解釋的角度來講授會使學生產生枯燥感。我們以個人收入分配為例,組織學生討論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關系,學生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對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由平均主義到拉大差距的變化有了相當的理解,并認識到分配制度改革從利益機制上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個人收入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又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努力縮小貧富差距又成了當務之急。討論式教學法,可使理論與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理論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易于接受的東西。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在與教師平等對話中,提出問題,探討問題并接受理論的熏陶。當然,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更為重要。討論式教學法必須防止僅憑學生興趣組織教學的傾向,教師必須在事先作充分的準備,要預測學生可能會提到的各種問題,研究如何引導,擬定討論題綱,以確保教學的正確方向。
討論式教學法,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以確定我們施教的關鍵點,避免亂放炮。比如,在個人收入問題的討論中,學生暴露了市場經濟就是人人經商,事事講錢,賺到錢就能體現個人價值,盡情享樂就是活得瀟灑等不健康的思想。了解到這些情況,我們才能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分配制度需要不斷完善,在目前分配制度下,個人收入與對社會的貢獻還沒有必然的聯系,使學生重新認識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
四、促使教師形成研究型教學風格
在理論教學實踐中,說教式教學方法所帶來的教學效果確實不盡人意,急于改變教學效果又會出現兩種偏向,一是教師為迎合學生的思想品位而降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科學性。具體表現為,以社會性熱點問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但對問題缺乏理論性分析和規律性探討。這不但難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還會因學生產生錯誤的思維方式而對社會缺乏理性的認識而無法達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預期目標。二是授課脫離理論體系,隨意性大。教師缺乏對課程體系和理論框架的整體把握,對基本理論問題缺乏準確的定位, 脫離實際高談闊論的偏向,或許能活躍課堂氣氛,但無法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問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的。
討論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敢于面對問題以設計有針對性的討論主題;討論主題確定后,教師為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對討論主題作出正確的結論,就得圍繞討論題作多方面的知識準備,并制訂討論計劃和討論規則。這就迫使教師注重知識更新,調整知識結構,不斷擴大知識面,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只有在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體會馬克思主義內容的博大精深, 理論體系的嚴謹完整,才能逐漸形成研究型的教學風格。討論式教學方法,是解決馬克思主義理論涉及學科多而教師知識面有限矛盾的有效途徑,促使面對醫科學生的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研究型的教學風格。
(本文為2007年廣州市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廣州醫學院教育教學立項課題“討論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的運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7A020。)
參考文獻:
[1]王小麗,詹勤彬.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實施芻議[J].廣州醫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1):44-46.
[2]李衛紅.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會成立暨第五次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8(7)4-6.
責任編輯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