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家庭中學習的樣子。因此,班主任在做班級工作時,需要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注意開發和利用對學生有深遠影響的家長這一特殊的教育資源,以形成教育的合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和諧、良好的環境。要想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恰當的溝通藝術必不可少,而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所以本文嘗試探討與家長溝通的語言藝術。
一、真誠待人,不說“虛偽之話”
家長對班主任的語言,是有選擇地接受的,這種對溝通語言選擇接受的程度,決定于家長對教師的接受程度。家長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只有感到教師真誠的態度時,才愿意回應給教師同樣的真誠和接納。教師對家長的真誠是本身工作的職業道德,也是溝通工作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不管面對怎樣的家長,教師都應該以誠相待,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如實地向家長反映。只有通過真誠的語言溝通,家長才能真實了解學生的情況,給予教師相應的配合。
二、語氣委婉,不說“訓斥之語”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的認識和情感有時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中,即使教師的話完全正確,但有些家長卻可能會因為礙于情感而難以接受。這時,直言不諱效果就不太好。試想,假如孩子犯了錯誤,教師也不管家長是否正在上班干正事,一個電話就通知他馬上到學校來,劈頭蓋臉一通訓斥,歷數孩子的過失,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既拉遠了雙方的心理距離,又對孩子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但當學生犯錯誤時,假如教師不向家長進“真言”,后果恐怕更不堪設想。
那么,教師如何既說真話,又讓家長覺得容易接受呢?“委婉”便可在這時大顯身手。如果把話磨去一些“棱角”,變得軟化一些,使家長在聽話時仍感到自己被尊重,他也許就能既從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教師的意見,這就是委婉的妙用。教師可以先對孩子的閃光點進行肯定,然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讓家長感覺教師對自己的孩子沒有偏見,只是就事論事,真心地幫助孩子。例如我班上的小捷古道熱腸,哪里需要幫忙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但他生性調皮好動,上課時經常招惹其他同學跟他說悄悄話,既耽誤了自己學習,也影響了他人聽課。我在跟小捷的家長溝通時,先熱情地說:“你家孩子呀,可熱心了,同學們有困難的時候,他肯定是第一個沖出來幫忙的,可討人喜歡啦。”等家長笑逐顏開給我講述孩子自懂事以來就樂于助人的典型事跡后,我便把話鋒一轉,遺憾地嘆息:“這小家伙,假如他能把這股熱心用在學習上就好了,可是他上課時常把熱心用在別的事情上,他身邊的同學都察覺到這一點,向我訴苦呢。” 經過我真誠的表揚和委婉的“投訴”,小捷家長明白了我的用意,心悅誠服地表示一定會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三、動之以情,不說“冷漠之語”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沒有哪個家長不疼愛自己孩子的。如果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設身處地為家長考
慮,在細節當中表現出對學生的疼愛和關心,那么家校溝通的效果就會比較顯著。
例如,有一學期,正值寒冬之時,部分孩子由于沒帶水瓶來學校喝水,嘴唇出現干裂的跡象。我見狀馬上給家長發去溫馨提示:“最近天氣干燥,而孩子卻不帶瓶子來校喝水,以致嘴唇干裂嚴重,請您記得提醒孩子出門前帶水瓶哦。” 天氣變冷,個別孩子因著涼生病而請假,我及時給家長發去問候的信息:“孩子好點了嗎?請代我問候他。孩子生病,當媽的最操心,您也要多保重,別累著了。” 期末考試臨近,我知道很多學生復習得相當用功,同時也會伴有緊張心理,于是給每個家長打去咨詢電話,了解孩子的復習情況,同時對孩子進行一番鼓勵:“只要以平常心對待,不緊張,不粗心,考試一定沒問題,我對他很有信心。”一個溫馨的提示,一聲短短的問候,一次衷心的鼓勵,于教師而言,根本就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對于家長來說,卻是最動人的話語。家長為教師的“良言”而感動,配合與支持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曉之以理,不說“敷衍之話”
美國的威連·華頓柏認為:“人在團體中所表現的行為可能和個人獨處時不一樣。班級團體能創造自己的團體動力,強烈地影響同學。” 既然團體動力是影響團體中個人行為的心理力量,那么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可以利用這一原理,爭取家長的力量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我曾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這一觀點,并告訴家長:“班級團體的成就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反過來,學生的榮譽感強也能為班級增光添彩。我會與孩子們一起努力創建一個班風良好、積極向上的集體,請大家給予足夠的關注,并時時給孩子們打氣。”把道理講清以后,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便特別到位。當孩子們在校運會上獲得接力賽第一名時,我給家長們報喜,讓家長們與孩子們共同分享團體成功的喜悅;當整個班級的學習取得進步時,我也會及時地與家長溝通,力圖使家長對班級所取得的成績有所了解,并以此為契機來鼓勵孩子在這個積極向上的集體中繼續努力。時刻向家長匯報班級的團體情況,通過家長與學生間的溝通,實際上能間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從而強烈地影響學生個人的行為。這得益于家長會上說明的道理。當家長覺得教師說得有道理,從心理上接受,他們就會時時配合教師的工作,用這些道理來影響孩子的行為,成為孩子的“編外教師”,給家校合作帶來許多幫助。
五、因人而異,不說“通用之言”
不同的學生個體在校有不同的表現,而同一個學生在校的表現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不同類型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更是不盡相同的,這就需要班主任通過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家長的性格、文化程度、思想覺悟等特點,把“良言”說得恰到好處,說到家長的心坎上。對于一些容易溝通、文化程度較高、比較配合教師工作的家長,溝通時,應盡可能將學生的表現如實向家長反映,使家長有力地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古怪、對自己的孩子比較袒護、對其他孩子要求卻很高的家長,溝通時,要努力表現出自己對家長的真誠和對孩子的關心,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再委婉地提出其不足,同時強調溺愛孩子的不良后果,使家長在心理上能接受教師的意見;對于一些忙于工作、放任孩子不管的家長,溝通時,應該委婉地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后果,使家長明白,孩子沒養成良好的習慣會對其一生造成多大的影響,從而增強家長對子女的關注程度,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提供一片合適的沃土。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