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的過程。因為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于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觀察 思維能力
目前,小學階段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設立跨學科的綜合類或科技類活動課。本文結合自己的教研活動,就小學數學活動課的教學談幾點想法:
一、要明確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積極促進學生的思維,在活動中,逐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的要求是以基礎教育為主,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數學的有關概念、性質、法則、數量關系、解題方法等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計算、初步的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是比較吃力。因此,我在教學過程時,注意從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指導學生不僅要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教會他們要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觀察表面出發,深入思維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范、引導、指導、潛移默化的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使思維與觀察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重視口頭舉例、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看的思維效率最低,寫的思維效率較高,講的思維效率最高,有許多思維過程的飛躍和問題的突破正是在講的過程中實現的,而口頭舉例,不僅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且能舉例說明,促使認知水平向較高層次發展。如,教學低年級“認識球、圓柱”時,我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別舉生活中的球體和圓柱體,有些學生說,雞蛋是球體的,因為可以滾等等。這些例子能顯示學生的認知情況,突破學生思維中的障礙,在學生的討論補充后,做出肯定和否定,從而使學生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和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能力。
三、進行說理訓練,推動學生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在學習“小數和復名數”這一章節時,由于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做完例題后,啟發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通過這樣反復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延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我每教一點新知識都要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乘除法各部分的關系時,我先復習了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從20×30=600中得出:600/20=30;600/30=20。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因數的公式: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而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五、一題多解、變式引申,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訓練思維的廣闊性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重點,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復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階梯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重視計算結果,而且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發展。通過多次的拓展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
六、巧設練習,強化思維
數學練習是形成和鞏固學生數學認識結構的過程,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思維能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練習中突出關鍵。教師雖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和充分的講解,但學生總有疑難問題,因此,教師應善于根據疑難問題,抓住關鍵,專項設計練習,突破學生遇到的思維障礙。
2.練習中抓本質。數學知識是按一定的內在聯系組織在一起的,而學生辨別知識能力較弱,對知識易產生混淆,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歸納整理,揭示本質。如,我在教學生乘法的一步計算時,設計練習如下:
(1)一根繩子長10米,用去,用去多少米?
(2)一根繩子長10米,用去,還剩下多少米?
(2)一根繩子長10米,用去米,剩下多少米?
(3)一根繩子長10米,用去一部分,剩下,用去多少米?
(4)一根繩子長10米,用去一部分后剩下米,用去多少米?
(5)一根繩子工10米,用去米,用去了百分之幾?
實踐證明,容易混淆的概念、規律,通過對比練習學生掌握得比較好。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作者單位:河北省撫寧縣北臺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