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烏蘭木倫KJJ133礦用人員安全管理系統包括:KGE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KJF82型礦用人員定位分站、KGE41型礦用射頻定位器。該系統可以建立一個完整、靈活和實時的井下人員管理系統,包括井下作業工人的計劃安排、工人進出巷道的權限管理、巷道人員分布、作業工人個人資料、車輛管理等進行管理,來實現井下管理信息化,同時提高礦井開采生產管理和作業安全的水平。
關鍵詞:烏蘭木倫礦;KJJ133;礦用人員定位安全管理
1 引言
近年來,全國礦井事故不斷發生,如何加強安全生產,提高搜救工作效率,擺到了國家各級主管部門和領導的面前,我們在分析近期幾個礦井發生的特大事故的發現:地面和井下人員的信息溝通不及時;地面人員難以及時動態的掌握井下人員分布及作業情況,進行精確人員定位;一旦礦井事故發生,搶先救災、安全救護的效率低,搜救效果差。為此,如何正確處理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如何準確、實時、快速履行礦井安全監測職能,有效進行礦工管理,保證搶險救災、安全救護的高效運作顯得尤為重要和急迫。如何改變目前礦井企業對井下人員落后的管理模式,如何實現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成為所有礦井企業關心的問題。目前,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基于遠距離無線通訊射頻識別技術的監測分站開始的到應用,在礦井檢測系統中引入井下人員檢測系統將是一種趨勢。神東公司烏蘭木倫煤礦率先在國內安裝首套礦用KJJ133人員定位安全管理系統,這一系統的的安裝,將為礦井企業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帶來了新的契機。神東公司烏蘭木倫煤礦安裝的礦用KJJ133人員定位安全管理系統有效地實現對井下人員的實時監測、跟蹤,杜絕人為誤差以及各種危險情況的發生,保證、原始數據采集的準確性,提高管理水平、減少經濟損失。成為企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系統原理
2.1 系統工作原理
主要采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計算機通信技術,來進行系統的組建。
系統是由計算機,數據通信接口、定位分站(配防爆直流電源)、射頻定位器、射頻卡、礦用數據傳輸電纜(電纜需配通道防雷保安器)或光纜等設備組成。
2.2 定位原理
人員攜帶的射頻卡,進入人員定位分站覆蓋范圍,即可確定人員所處區域。分站覆蓋范圍理論值可達三個方向共750米以上。通過定位器可進一步精確定位到±10~±50米范圍之內。

2.3考勤原理
通過判斷人員在井上、井下分站出現的時間及其順序,自動實現考勤。
3 系統組成及結構
烏蘭木倫煤礦KJ133人員定位系統的組成:井上集控中心設置中心控制計算機系統,在井下布置KJF82型礦用人員定位分站,同時在井下信號覆蓋的巷道內布置KGE41型礦用射頻定位器,井下人員攜帶KGE39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系統通過定位分站與人員定位射頻卡和射頻定位器之間的無線通訊,實現對被識別對象的目標精確定位和無線尋呼,為各級領導監督、指揮、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3.1 中心控制計算機系統
中心控制計算機系統由中心控制計算機、數據通信接口和打印機和UPS不間斷電源等設備組成。顯示井下各區域目標分布、特定目標所處區域及位置信息,實現目標定位、跟蹤、呼叫控制。實現系統配置、維護與管理,查看、記錄、打印系統運行信息。接收各監控分站(定位分站)傳回數據,將信息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同時保存到數據庫中,以備隨時查詢、調閱、回放。
3.2 KJF82型礦用人員定位分站
KJF82型礦用人員定位分站由監測分機(定位分站)和分站電源組成。定位分站用于讀取處在其檢測范圍內的KGE39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上的識別信息,并向人員KGE39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發出呼叫信號。定位分站對射頻卡有效讀寫范圍單方向小于250米。KJF82型礦用人員定位分站一般安裝在礦井巷道的進出口、交叉道口、礦井內各個關鍵位置,也可以安裝在地面交通道口和重要檢測點。分站電源:采用KDW28型礦用隔爆兼本安不間斷電源。
3.3 KGE39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
KGE39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由井下人員隨身攜帶。使用標準定位射頻卡,可以實現移動目標的定位與跟蹤。KGE39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使用2節7號電池供電,電池可更換。
3.4 KGE41型礦用射頻定位器
KGE41型礦用射頻定位器是射頻識別定位系統的一種輔助裝備,用于標示KGE39型礦用人員定位射頻卡--待定位跟蹤人員的精確位置信息。KGE41型礦用射頻定位器定位精度:標準定位精度±25m。KGE41型礦用射頻定位器使用2節1號電池供電,電池可更換。
3.5 KJJ52型數據通信接口
負責通信協議的轉換以及數據的收發。
4 系統功能
4.1 礦井人員定位、跟蹤
在礦井巷道的進出口如平硐、主運皮帶大巷口、交叉道口、71206、71302采綜工作面、井下變電所、主運大巷皮帶機尾、連采面等位置安裝監測定位分站。當攜帶有射頻標簽的人員進入定位分站檢測范圍,定位分站可以將相關人員的身份信息讀出并傳送回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計算機將收到的信息顯示在屏幕上,同時保存到數據庫,以備隨時查閱。結合井下電子地圖,可以顯示某個區域內人員的數量和分布;可以顯示指定人員的移動路線;可以對指定人員進行定位和跟蹤;可以查詢特定人員在井下的位置??梢詫崟r顯示定位信息,也可以查詢某一歷史時刻的定位信息。
移動目標定位、跟蹤技術,可以使地面管理人員全面、及時掌握井下及整個礦區人員的數量和分布情況。提高了管理效率,保證井下資源的合理調度和安全生產的順利進行。
4.2 人員無線尋呼
射頻標簽上可以加裝高亮度報警燈,當標簽接收到讀卡器發出的呼叫信號后,報警燈閃爍提示相關人員。在需要緊急撤離,或尋找失蹤人員時,人員無線尋呼系統將發揮重要作用。
可以呼叫單獨一個人員,也可以成組呼叫,可以呼叫某個區域的人員,也可以多個區域或全礦區呼叫。呼叫信息由計算機控制,通過指定的定位分站發出。呼叫信息有一般呼叫、緊急呼叫、緊急撤離呼叫等多種類型,通過報警燈的不同顏色來區別。
4.3 考勤統計
通過對下井工作人員的入井、升井時間,在井下各區域的停留工作時間的記錄與統計,為企業提供考勤管理基礎信息。同時提供考勤的三級管理功能:區(段/隊)的考勤統計;各個煤礦的考勤信息查詢:針對個人的考勤信息查詢。
4.4 安全監測管理
跟蹤安全監測人員(例如瓦檢員)在井下的監測瓦斯經過的路徑,記錄他們入井、升井時間,在各區域及各監測點的停留時間,從而保證安全監測工作的嚴格執行,同時安監局領導可以通過公司內部網絡實時查詢瓦檢員的位置。
對于瓦檢員安檢員監測的重點部位例如71206、71302綜采工作面,三個連采面、一個綜掘面、水泵房,變電所,主運皮帶機頭、機尾等位置都布置有監測分站,并且配合定位器的使用可以精確定位、實時跟蹤。
4.5 系統運行管理
實時監測并記錄系統通訊及系統設備的工作狀況,對系統異常做出告警,提示維護人員盡快使系統恢復正常。對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維護的設備進行統一管理,對定位器及射頻標簽電量進行低限監測,提示維護人員及時對系統設備進行維護。
4.6 歷史數據的記錄與查詢
系統可對上述礦井目標定位跟蹤、人員尋呼、考勤統計、安全監測管理、系統運行管理等信息長期保存,并可方便查詢、回放歷史記錄。
4.7 網絡化與信息共享
通過網絡化可實現礦井目標定位安全管理信息的充分共享,為礦井各部門及上級各層領導及時提供實時監測信息與歷史信息,為他們監督指揮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5 系統技術特點
5.1 系統的漏卡率低,約為106分之一。經過近十萬卡次的漏卡專項性能測試,未出現漏卡現象,已經穩定運行9個多月
5.2 覆蓋范圍大,單臺分站信號的覆蓋長度可達250-750米 ,且不受巷道拐彎、起伏影響,可以沿巷道敷設
5.3 定位精度高,可以實現連采、綜采面的精確定位、跟蹤,定位精度為±10-±50米,神東根據實際需求,將定位精度確定為±25米
5.4 可靠性、容錯性強,容量大,單臺讀卡分站同時采集定位卡不低于250張,識別速度不低于80km/h
5.5 較一般考勤定位系統增加尋呼、呼救功能,緊急情況下,迅速發送危險報警信號,提高救援的及時性
6 總結
將射頻卡識別技術應用于礦井井下人員管理系統,是通過建立一個完整、靈活和實時的井下人員管理系統,包括井下作業工人的計劃安排、工人進出巷道的權限管理、巷道人員分布、作業工人個人資料、車輛管理、安全物資流動等進行管理,來實現井下管理信息化,同時提高礦井開采生產管理和作業安全的水平。這種智能化監控系統是以礦井安全生產為基礎,射頻識別模塊為主要設備,有線通訊網絡為紐帶,監管中心的PC為中樞的新型職能化計算機管理系統,綜合運用了多種通訊技術,突破了傳統礦井安全管理模式,是礦井安全生產系統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