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園林作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在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綠化不但要求城市綠起來,而且要美觀,因而綠化植物的配置就顯得十分重要,與環境在生態適應性上要統一,又要體現植物個體與群體的形態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充分利用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進行構圖,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是植物配置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城市園林;現狀;植物配置
1 城市園林現狀
1.1 城市綠地結構趨向單一,缺乏生態學指導
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為了獲得整齊劃一的人工美,從空間結構上缺乏群落的分層,往往是單純的草本、灌木或喬木相互孤立的種植,而生態穩定性最強的喬灌草結構則較少見。尤其是在近年來全國大中城市興起的草坪熱,更是將這種單一性傾向推向了頂峰。另外,從生態學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適合于本地生長的植物群落。將這些植物群落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運用到城市園林綠化的過程中,就可以自然地體現出城市綠色景觀的地域特征,從而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夾道的城市街道,就會使人體驗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風韻;而徜佯在白樺掩映的林陰道上,便會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風格。這種突出地理特征、凸現城市風貌、因地制宜而又經濟實惠的綠化理念,應該成為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主導法則。但這一法規近些年來在名為“現代化”實則西洋化的城市園林綠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產于韓國、后風行于歐美、現風靡于中國的韓國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鋪起來了,不論這個城市地處東西還是南北,也不管這個城市是干旱少雨還是多雨潮濕;而一些適合在熱帶沿海城市生長的植物如檳榔樹、棕櫚樹、椰子樹等等,也被廣泛引種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這樣的園林綠化過程中,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綠色景觀中消失了,人們也因體驗不到城市應有的獨特風貌和魅力而興味索然。可見,這種結構趨向單一的城市園林綠化,削弱了每個城市應有的獨特風貌,影響了每個城市特有的魅力,不僅有害于城市景觀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樹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園林綠化應發揮的生態效益。從旅游經濟的發展角度看,這種單一的城市園林綠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對城市的興趣,使他們將城市作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點”,顯然這對城市旅游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1.2 綠地生態效益重視不夠,綠化體系亟待完善
城鎮綠化中引進一些適宜的樹種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鄉土樹種更為可靠、廉價和安全,因此這兩者都應改受到重視。北方城鎮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常綠樹種資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綠色。因此許多城鎮都非常注意常綠樹種的引進。當然,從豐富景觀的角度來說,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有些常綠樹種引種進來后,許多都處于瀕死邊緣,不要說發揮生態效益,僅僅是維持生命。相反,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落葉闊葉樹種,不僅能夠在夏季旺盛生長而發揮降溫增濕、凈化空氣等生態效益,而且在冬季落葉闊葉增加光照,起到增溫作用。目前許多城市在綠化建設中,熱衷于引進外國植物及新品種,忽視鄉土樹種,尤其是建群種的應用。在植物景觀設計和生態環境建設中,不重視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和美化效果,導致城市森林景觀單調,缺乏自然特性,生態效益低下,不能充分發揮單位面積上應有的森林生態效益。從全國城鎮綠化的現狀來看,除了城鎮森林公園、城郊片林等原生綠地體現了多樹種、多層次的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結構以外,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綠化模式中,品種單一,抗逆性差,甚至是僅為造景而造景的現象非常普遍,這類設計忽視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于城市森林綠地建設自然化、生態化的趨勢背道而馳。
1.3 缺乏文化品味,難覓歷史文脈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體現,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亂拼湊而是城市建設思想的物化一樣,城市園林綠化也決非簡單的植樹、栽花、培草,也并非僅僅是從生態法則角度來種植好花草樹木,而是一種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植樹栽花培草活動。因此,城市園林綠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脈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應在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的同時,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建設之中,烘托出城市環境的文化氛圍,從而體現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蘊。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脈絡,城市園林綠化必須充分考慮和運用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來,國內一些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都往往偏離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離了城市自身的歷史文脈,或以西化的美學視覺來指導城市園林綠化,或舉著“借鑒”的旗幟去抄襲模仿別人的成功之作,如歐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廣,模紋花壇的廣泛流行等。結果使人們很難從城市園林綠化景觀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風格,更難從中讀出不同城市的歷史文脈,從而使城市喪失了自身應有的獨特性和吸引力。
2 園林植物配置原則及方法
2.1 配置原則
2.1.1 整體優先原則
城市園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規律,利用城市所處的環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觀,城市性質等進行科學建設或改建。要高度重視保護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把握好它們與城市園林的關系,使城市建設與自然和諧,在城市建設中可以回味歷史,保障歷史文脈的延續。充分研究和借鑒城市所處地帶的自然植被類型、景觀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植物配置的藝術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親近感。
2.1.2 生態優先的原則
在植物材料的選擇、樹種的搭配、草本花卉的點綴,草坪的襯托以及新平裝的選擇等必須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質量為出發點,也應該盡量多地選擇和使用鄉土樹種,創造出穩定地植物群落;充分應用生態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
2.1.3 可持續發展原則
以自然環境為出發點,按照生態學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種類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科學搭配,使各植物種和諧共存,群落穩定發展,達到調節自然環境與城市環境關系,在城市中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2.1.4 文化原則
在植物配置中堅持文化原則,可以使城市園林向充滿人文內涵的高品位方向發展,使不斷演變起伏的城市歷史文化脈絡在城市園林中得到體現。在城市園林中把反應某種人文內涵、象征某種精神品格、代表著某個歷史時期的植物科學合理地進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園林景觀。
2.2 配置方法
2.2.1 近自然式配置
所謂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為近自然狀態,盡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種類地單一、株行距地整齊劃一以及苗木的規格的一致。在配置中,盡可能自然,通過不同物種、密度、不同規格的適應、競爭實現群落的共生與穩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森林綠地的近自然配置應該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帶性植被為樣板進行模擬,選擇合適的建群種;同時要減少對樹木個體、群落的過渡人工干擾。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設改造中采用宮協造林法來模擬地帶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2.2.2 融合傳統園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傳統園林植物配置中模擬自然的方法,師法自然,經過藝術加工來提升植物景觀的觀賞價值,在充分發揮群落生態功能的同時盡可能創造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彭振華城市林業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3.
[2]宋曉虹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與文化原則貴州農業科學.2002,30(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