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勞
摘要:適當應變,隱秘處理偷竊學生,讓學生有一個寬容的環境改過自新,引導其他知情同學懷有包容之心,善待犯錯誤的同學。
關鍵詞:偷竊學生;寬容;改過自新;引導;善待
前幾天的一則新聞說有個高中女孩因為被人發現有偷竊行為,因害怕別人的指指點點而跳樓自殺。我為這女孩的輕率行為嘆息,也為自己曾處理本班的一個學生的偷竊行為所采用的隱性方式而慶幸。
一、事情回播
在我帶過的女生班中,某女生宿舍曾多次出現失竊現象,搞得宿舍女生內部互相猜疑,宿舍里極不團結,后來偶然發現是隔壁宿舍的一位女生所為,幸好她們能第一時間向班主任報告。當時我知道情況后,先把被偷宿舍女生們的情緒穩住,叫她們不要聲張,強調讓老師調查清楚再作處理。我以其他理由找這女孩子,要她來教師辦公室,以談家常的形式來核實情況,很快這女孩就承認了自己的偷竊行為,也很懊悔自己的貪念,不能自控,更害怕事情公布后自己不知能否應對,哭著懇求老師和同學能原諒她。
二、處理過程
在和這位女生談話的時候,我一直問自己該怎樣處理這棘手的問題?一是女孩子愛面子、怕難堪,如果事情公布出去后果難以預料。即使她有悔改之心,也很難在眾人面前抬起頭,今后的道路更難走;二是要讓她在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知道凡事不能抱僥幸心理,一錯再錯;三是要讓她能重回正道,把時間精力放在學習和工作上,自信自律,重新做人。因此在批評教育這女孩子時,我一方面指出她的行為可能帶來的種種后果,使她更加懊悔自己的貪念,意識到必須要自制自控,下決心改正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面也要讓她有信心、有希望能重新做人,指明擺在她面前只在兩種選擇:一是把這事情報告給學校學生科,處理的后果肯定是通報處分,甚至勸退;二是如果自己能夠克制自己,退還物品,班主任和知道內情的同學先保密,暫且不上報學校。但如果再有偷竊行為,只能按第一種處理。同時為了使她不能再抱著僥幸心態,必須寫下三份保證書,一份自己保存,一份由班主任保存,還有一份是知道內情的同學保存(其實還是我保留著),該生表示愿意接受第二種選擇。
在批評教育這位女生后,我找知情宿舍的學生坐下來,說明我的觀點,建議她們給這同學一次機會,暫不向學校報告。當時有個別學生不同意,要求按學校規章制度公開處理。我向她們解釋:“人的一生中有可能因一時的糊涂而走錯方向,如果我們能及時拉她一把,給她一個改過的機會,使她能迷途知返,對她的一生都有好處。一個賊的罪名可以讓一個人背負一生,即使別人忘了不再提起了,但在他心里,已永遠的留下了這樣一種刻痕,往往會扭曲改變甚至毀滅一個人的一生,我們又于心何忍?像在考試當中,我們發現有一個答案錯了要不要立即更正,教師自然會以你更正的結果來評分。反過來假設你們當中的一位可能也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知錯后是不是也希望能有一個改過的機會,還是希望眾所周知悔恨了一生?不管怎樣,老師都相信她只是一念之差,能夠善待他人也是一種美德。”經過我的勸說,該宿舍的同學能理解和體諒班主任的出發點,當時表示服從老師的安排。
另外,我悄悄找了一個平時和這位女生關系要好又有責任心的班干部,說明了她的情況。要求她能本著友誼之情,裝作毫不知情,對她一如既往,平時多注意她的動態,同時盡量拉她去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幫助她走出悔恨、自卑的心境。
但原來知道內情的宿舍學生中也有個別學生在事情處理后曾有一些微言,說老師包庇不公平等。因此我多次到她們宿舍座談,談到一些人生哲理的常用語,像“仁者無敵”“嚴于律己,寬厚待人”“得饒人處且饒人”等,更舉例說到經常出現在新聞中的一些學生因偷竊而自殺的事件讓她們反思“人言可畏”。反問她們:“假設是我們自己的兄弟姐妹,你該如何處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現在能夠協助同學改過,給她一個寬松的生存空間,其實也是在考證我們能否用一顆寬容之心去對待別人的缺點錯誤,而不是落井下石,幸災樂禍。”最后,這事情終于沒有流傳出去。
三、事后效果
過后該生按要求寫了保證書,通過老師給同學退還了偷竊物品,在同學的幫助下,在各種集體活動中也漸漸有了她的身影,她的學習成績提高得較快,心情也慢慢開朗,最終順利畢業,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雖然事后我再沒和她提過這事,不過她在畢業后的第一年寄了一張明信片來,上面寫著:謝謝你曾給我的機會,讓我能擁有今天的一切。“吃一塹,長一智”,我相信,她今后一定能自尊、自信、自律地工作和生活。
四、事件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導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偷竊行為無疑是惡劣的,對當事人采取直接的、嚴肅的批評教育,甚至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是學校、社會通行的做法。但涉世未深的學生,并沒有想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果,可能由于幼稚、誘惑、貪念而無法自控,失竊現象時不時在班級中發生。我們在教育引導學生要懂得潔身自愛的同時,對犯錯的學生,我們也要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特別是面對犯了“偷竊”行為的學生,多一分寬容,適當應變,隱秘處理,防微杜漸,更要給他們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讓他們能成人、成才。懲罰是教育,寬容也是教育,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寬容卻比懲罰更具有影響力。
從另一側面來看,部分同學對這事的反應也提醒我,她們可能是嫉惡如仇,眼里揉不進沙子;也有可能是心胸狹窄,不知為別人著想,缺乏愛心。但她們的無心或有意之失有可能會加重悔改者的心理負擔,或者是激起逆反心理,更加走向極端,造成一生的遺憾。注重引導學生們能夠換位思考,凡事能多為對方想想,克服自身的偏見。能用一顆包容之心審慎行事,對他們今后為人處世大有益處。因此對別人的寬容、諒解、善待教育引導,也需要貫穿在我們的日常行為教育之中。